作為臺北人記憶中的“書店街”,重慶南路曾是臺灣當之無愧的“文化地標”。這里見證了臺灣出版文化的興衰浮沉,盡管時代幾經變遷,但一脈書香猶存。23日正值世界讀書日,記者專訪了臺北市重慶南路書街促進會理事長、專營大陸簡體字書籍的“天龍圖書”老板沈榮裕,聽他講述書店的轉型之路和兩岸故事。
年過六旬的沈榮裕1978年來到重慶南路,當時正是書街的鼎盛時期。這里不僅有“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由大陸遷臺的老牌書局,還有文星書局、三民書局等出版界的后起之秀,逾百家書店、出版社、文具店乃至攝影行匯聚于此。
時過境遷,隨著連鎖書店的興起、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重慶南路書街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今天的重慶南路書街只剩下12家書店。舉目望去,曾經鱗次櫛比的書局招牌只剩下三民、天龍、建弘、世界等屈指可數的幾家,臺灣商務印書館盡管招牌仍在,但內部早已改作旅館,書店一條街的榮景早已一去不返。
沈榮裕遞給記者一份2016年6月印刷的《重南一世紀,書香古韻今猶在》小冊子,指著上面的書店名單說:“從去年開始,好多家書局結業,有書鄉林、鴻儒堂、力行、上達、新陸、全友、東華……很多老牌書局都是在這一年間關門的。以書鄉林為例,以前一個月營業額五六百萬新臺幣,后來跌到100多萬元新臺幣,房租卻是成倍地上漲,這樣的壓力怎么受得了?”
面對困境,沈榮裕說,愛書人還是會選擇堅守。在他看來,時代在變,書店不能墨守成規,而應與時俱進。但盲目追隨潮流不是創新,找準目標人群,打造特色書店才是制勝之道。“現在網購很方便,讀者買暢銷書都是去網上買。如果實體書店還是只會跟風賣暢銷書,就只會淪為網店的展示平臺。我們應該賣網上找不到或很少賣的書,把一個領域做精做細,這才會吸引讀者。”
2008年開始,天龍圖書就開始轉型,以銷售大陸簡體字書籍為主營業務。去年書店從浙江、上海、福建、北京、天津等地出版社進口的圖書碼洋就高達2000多萬元人民幣,在臺灣市場取得不俗的銷量,并舉辦了“大陸圖書臺灣高校巡展”等多場活動,獲得兩岸媒體的廣泛關注。
“把對的書賣給對的人,書店就能成功。臺灣讀者愛看的大陸書首推歷史、文化、藝術、中醫藥、外語教材等類別,線裝書也賣得不錯。”沈榮裕說,十年來天龍進口了600多萬本大陸圖書,在他的店里消費累計逾百萬新臺幣的特殊會員就有好幾十位,他們都是大陸傳統文化的愛好者,這個市場還在不斷擴大。
在臺北市一家出版社工作的林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特殊會員”。他告訴記者,大陸出版的古籍和文史哲類圖書質量很好,價格比臺灣同類書籍便宜許多,早年在臺灣不易買到,大家往往覺得“物以稀為貴”,見到就買,現在買大陸書籍容易多了。而且不僅是古籍,國際上流行的文學類、經濟類圖書大陸引進、翻譯得也很快,這些書在天龍也賣得很好。
談起與大陸出版、發行機構的合作,沈榮裕很感激。“很多出版社、新華書店都愿意以比較低的折扣賣給我,讓我們有盈利空間。我們店里設有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的專柜,他們給專柜每月2000元人民幣的補助,集團下屬的博庫書城還免費送我們5000個購物袋。大家‘魚幫水,水幫魚’,是互利共贏的關系。”
“現在我每年跑大陸大概30趟,未來臺灣的出版發行業應該加強與大陸的合作才能獲得更多商機。”就在去年,天龍與博庫書城合作的博庫臺中店開業,主營大陸圖書。沈榮裕認為,大陸書店來臺并不會對臺灣現有的書店造成沖擊,反而能夠取長補短,利用各自的獨特性,共同把蛋糕做大。
為了重振書街,仍在這里經營的書局同業成立了重南書街促進會。在他們的呼吁下,臺北市政府從五年前開始向促進會提供補助,今年的金額是80萬元新臺幣。沈榮裕說,錢雖然不多,但是促進會還是積極策劃活動,希望讓書街轉型,吸引更多青年讀者。4月底,促進會將結合臺灣高人氣卡通人物“無奈熊”推出打卡、抽獎、優惠等系列營銷活動,書街附近的書局、餐廳、生活百貨、旅店都納入其中。
“選擇‘無奈熊’,就是因為我們書店業者愁眉苦臉很無奈,希望能緩解一下壓力。”沈榮裕笑著說,盡管這一行賺不了大錢,但愛書人的天性永遠不會改變。(記者查文曄章利新)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