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與加勒比海地區“友邦”圣盧西亞的“邦交”關系亮起“黃燈”,成為臺灣“立法院”昨天(7日)的質詢重點。對此,臺灣“中時電子報”8日發表評論認為,蔡英文當局處理兩岸問題,猶如雙面人。對外,總聲稱不會挑釁,要對大陸釋出善意、理性溝通;但回頭對島內,從停止“課綱微調”、推動所謂“國家語言發展法”,到炒作兩岸教育交流原則,每件事都像在老虎臉上拔胡須,刻意挑動“臺獨”敏感神經。如今面對“烽火外交”,無疑是自食惡果。
文章認為,當前兩岸全面停止官方、半官方溝通管道,如何破冰,成為蔡當局眼前最重要課題。但在尋求解答前,臺當局有必要厘清臺灣問題之于北京,到底扮演什么位置,知己知彼,才可能解開癥結。
對大陸而言,兩岸關系是依附在美、中等大國關系之下;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中、美雖暫無大沖突,矛盾卻始終存在,夾在中間的臺灣,自然成為美方談判籌碼。因此,對北京而言,若能維系臺海和平穩定,符合自身利益。
換言之,站在國際政治角度,大陸在現階段并無刻意制造兩岸沖突的充分理由與誘因。所以,蔡當局此時最基本的,無疑是避免一切挑釁動作;問題是,蔡當局卻反其道而行,一再挑戰北京對“臺獨”問題的底線。
例如,面對大陸要求來臺陸生“不涉任何有關‘一中一臺’、‘兩個中國’、‘臺灣獨立’等方面活動”,這其實就只是以具體文字,說明兩岸都要求學生交流不得涉入政治活動的事實,但蔡當局卻發動“府院黨”將此扣上“一中”大帽,批判大學“賣國”;其引發的反作用力,就是再次提醒、刺激北京“民進黨不認同一中原則”。
此外,臺灣文化部門推動所謂的“國家語言發展法”,名義雖是保護本土語言,但過去臺灣并未明確定義“國語”,當該法要定義“國家語言”,難免惹來改“國語”、與大陸傳統文化切割的聯想。
文章稱,此情此景之下,臺灣的“邦交國”涌現“斷交”危機,不正是在此因果關系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嗎?
文章最后指,期待蔡當局短期內主動與對岸破冰是緣木求魚。但這個“政府”若真干不了大事,但求別再“無事惹塵埃”;否則,這些自以為“愛臺灣”的作為,其實都是在害臺灣,最無助的百姓終究只能自求多福。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