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家常菜、云南菜館、云南風味料理、火把節,乍看這些內容的廣告牌,以為是到了云南。但這里卻是臺灣南投境內,海拔2000米左右的清境地區。
“我們的博望新村,就是獨具特色的‘云南村’。”魯文印笑著對記者說。
這位身穿彝族服裝的中年漢子,帶領家人經營著遠近聞名的云南菜餐館——清境魯媽媽餐館。他在跟博望新村的同輩人通電話時,講的是流利的云南話。“我們從小就說云南話,因為父母都是云南人。”他說。
民宿“滇緬的家”負責人、南投縣云南同鄉會理事長李克之,和魯文印年紀相仿、一起長大。“我們這些云南人二代,聊天時說云南話是很自然的事。”李克之說。
李克之和魯文印的父輩,同為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自云南及海外陸續撤到臺灣的云南籍國民黨老兵。1961年,臺當局在南投設立清境農場安置這批老兵及其眷屬,他們分別居住在博望新村、定遠新村和壽亭新村。博望新村地理位置最高、海拔超過2000米。
“最開始時,博望新村有31戶,我和魯文印是同村人。”李克之說,小時候,誰家飯煮好了,隨便進去吃。整個村子里都是講云南方言,大人、小孩都一樣。
50多年過去了,博望新村如今還剩下20幾戶,有的從原址搬出來在不遠處建起了餐館或民宿。但不變的是情誼,“我們還是經常走門串戶,誰家飯做好了,去吃就是了”。魯文印說。
幾乎每天早上8點左右,李克之、魯文印等幾位老友會到魯媽媽餐館喝咖啡,在閑聊中開啟新的一天。有空時,晚上繼續聚。
大年初三晚上,記者在魯媽媽餐館遇到了他們的春酒。六七位好友,圍著一桌云南菜,在云南方言中談天說地。桌上的酒,有產自臺灣的高粱,也有他們從云南帶回來的木瓜酒。
“現在是過年,今晚我們算喝春酒,但這樣的‘春酒’,我們春夏秋冬都喝。”魯文印說完后,幾位老友大聲笑起來,繼續舉起小酒杯。
50幾年來,博望新村的謀生方式經歷了幾次重要變化。“以前,父輩主要是種植蔬菜水果,生活比較艱苦。到了我們這一代,有兩次產業轉型,一是轉到種植花卉,另外就是發展休閑觀光業。”魯文印介紹說。
目前,博望新村的云南老兵只剩下兩位,但身體不太好,春節期間也住在看護中心。二代們有的開起了民宿、餐館,有的以種植香水百合為主業,有的兼開民宿和從事種植業。據魯文印介紹,清境農場的香水百合產量占據臺灣總產量的近八成。
雖然他們經營的民宿、餐館建筑、裝飾風格各異,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云南特色。
“我們做的都是云南菜。”魯文印說,這都是從小就學會的本領,既是優勢,也不想放棄這些傳統。
近年來,李克之、魯文印等多次赴大陸交流、觀光。“去大陸,最想去的地方還是云南。”李克之笑著說。
魯文印則表示,去云南,既為探親,也是去觀摩、學習。他說,雖然媽媽已經去世,但會堅持餐館的云南特色。每次去云南,都會努力去學做云南特色的菜,希望能為魯媽媽餐館帶來更多的菜品。“我的米粉機也是從云南買回來的。”他說。
在魯文印等博望新村二代們的努力下,2007年起,清境火把節開始在博望新村舉行。現在,這一具有云南特色的節日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節慶活動。
“舉辦火把節,我們是希望后輩們能記住自己的祖輩來自哪里,那里有什么特色。希望火把節能持續辦下去。”魯文印說。(記者吳濟海)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