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指特殊時期兩岸社會民間交流更顯重要,非但不能斷、不能停、不能減,而且還要持續加強。
李義虎表示,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社會最大的公約數,是最大的“民意”,需要以更深入的社會交流來夯實、維護和擴展。從主觀上講,需要兩岸累積善意,在精神層面強化;從客觀上講,需要推出兩岸社會交流更多的成果,在物質層面具體化。
他指出,在目前兩岸關系的特殊時期,由于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兩岸政治交流已經停擺,兩岸經貿交流遭到較大程度削弱,兩岸社會的交流、民間的交流更顯得重要。
這位資深臺灣問題專家說,從今年以來大陸領導人的多次對臺講話來看,對臺政策把住了兩頭:一是底線更加明確、基本立場更加堅定,即:堅持“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反“獨”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重中之重;二是仍然繼續推動兩岸的交流,特別是民間、基層和青年交流。
李義虎認為,推動和加強兩岸社會交流,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實際的工作:
一、“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也是兩岸交往的“通關密碼”。不是說所有的事都跟“九二共識”有關系,但是若要實現正常和穩定的和平發展局面,用東北話講,“這個必須有”。
二、兩岸社會交流有助于增進雙方的了解和感情,實現兩個“社會”間的良性互動。如果兩個“社會”不了解、有誤解,甚至發生對抗沖撞,那么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況就會出現,但如果兩個“社會”有良性互動,并且這種互動是持續的、有質量的,那么兩岸關系總會撥云見霧,走向“豁然開朗”的轉折點,且會進一步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三、兩岸社會交流要注重效果、注重質量。30多年來兩岸交流已經取得不少成果,但在近來的兩岸特殊形勢下,數量的多寡已不重要,在交流效果方面下功夫可能更有意義,既要注重物質方面的效果,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效果;在這兩個方面都取得收獲,對夯實兩岸和平發展的底盤、擴充其框架有好處。
四、兩岸社會交流的重點應該放在民間、基層,增長點應該放在青年。讓兩岸社會的“根”相互連接,彼此融合,“根”交流溝通好了,樹干枝蔓才會更好地交融;同時,要將青年交流擺在重要日程,多形式多途徑地開展交流,要注重交流的內容、交流的質量,也就是要有實質性交流;要創新交流的形式、樣式和方法,多采用年輕人偏好喜愛的方式,也就是要有入心入腦的交流。通過新型的融合式的交流,達到情感的交融,心靈的契合。
對于兩岸青年間的交流,李義虎教授認為,不要怕相互間有碰撞,要把碰撞看成是一種真正的對話;也不要怕雙方存在差異性,要把這種各自的差異性看成是彼此“欣賞”的地方。只有經過這種碰撞和對相互“差異性”的欣賞,才能達到心靈的契合,才能產生有益的互補,也才能讓兩岸這些“八九點鐘的太陽”更多更溫暖地在一起,給兩岸關系展現一道靚麗的風景。(記者 董會峰)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