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新南向”政策,臺當局宣布新課綱將把東南亞國家語言納為小學必選語言課之一,蔡英文11日還出席東南亞語親子歌唱比賽。對于臺當局“硬推”的“東南亞熱潮”,島內輿論大多不看好,認為不僅師資、教材成問題,臺灣民眾的意愿和熱情也不高。
據臺灣東森新聞云報道,臺“教育部長”潘文忠9日表示,現在有26萬名新住民(新移民)子女在臺灣中小學就讀,且主要來自東南亞,為應對這一變化,2018年課綱將有重大突破,“要把東南亞國家語言列入小學必修”。除了中等以下教育,高等教育也往該方向發展,2017年島內大學也將增設非常多的東南亞語言學習科系,同時針對東南亞需要的專門技術開設更多專班。
臺當局提出“新南向”政策,被外界認為是想要繞過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發展經貿合作。臺灣《聯合報》稱,臺灣縱然與東南亞經貿往來密切,但臺灣的“政府體系”對于東南亞向來相對漠視,在“外交”系統中,東南亞語是名副其實的“稀有語種”。今年10月,蔡英文為泰國國王致哀留言使用的是英文,當時臺“外長”李大維直言,應該用泰語,但“外交部能寫泰語的沒幾個人”。為改變現狀,李大維上月宣稱,將要求“外交部”同仁學習東南亞語,并列為評鑒員工年度績效的指標。
新課綱將東南亞語言列入小學必修課,被認為是“新南向”從娃娃抓起的嘗試。《中國時報》稱,在2018年將實施的新課綱中,將國語文、本土語文、新住民語文、英語文及第二外國語文皆列為“語文”領域。其中,新住民語文以東南亞國家語言為主。小學階段,學生將從本土語文及新住民語文中,依其需求任選一種必修,每周一節;初中、高中階段將新住民語文列為選修,依學生需求開設彈性課程。現行課綱中,小學階段本土語言(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為必修。據介紹,新住民語包括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7國語言。
臺“立委”林麗嬋稱,新課綱即將上路,“2000名師資、7國語言教材準備好了嗎?”香港中評社12日報道稱,臺當局目前雖將十多萬名來自東南亞的新移民作為推動東南亞語言教學的師資來源,但母語教師不只要會說,還要會教,臺灣相關單位的母語教師存在很大缺口。目前已完成培訓的1300名新移民教師僅能滿足越南和印度尼西亞語師資需求,另5種語言師資仍未補足。
除此以外,部分“立委”還擔憂教材準備不及,只能靠推動“小學角落書柜”、東南亞運書計劃等活動來彌補,但其中的缺口短時間內難以根本解決。
不僅“硬件”存在問題,島內民眾學東南亞語的動力也不足。臺灣“金車文教基金會”7日發布調查結果,發現只有2.4%的臺灣學生認為最需要加強東南亞語,去年調查結果更是令人難堪的零,“比例實在太低了”,多數人問得最多的是“學東南亞語干什么”,凸顯學生對“新南向”仍無興趣。
島內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創辦人張正表示,民眾對異國文化的興趣,不是臺當局推動就能立竿見影。日韓劇走紅,民眾對日韓文化自然感興趣,不需當局推動。當局推動“新南向”政策,不要只在“新住民二代”身上下工夫。還有島內教育工作者擔心,強推東南亞語言學習可能進一步增加學生壓力。
臺灣大學碩士蔡孟軒稱,蔡英文當局提倡“新南向”政策,不斷要求開設東南亞語言與學程,當中有許多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甚至可能沒有思考過該如何進行。對于東南亞國家,相信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確切位置在哪里,甚至是根本沒興趣了解。蔡孟軒稱,有“立委”要求臺“教育部長”潘文忠辨認哪一個是印尼國旗,潘文忠答不出來,合理懷疑當局根本就不重視東南亞,這樣還怎么搞“教育新南向”?另外,臺大將泰語、菲律賓語等課程錯置于日文系之下,究竟“新南向”該怎么進行下去,不會又是一場空吧!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魏允平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名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