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預警宣布停飛之后,臺灣“航空三雄”之一的復興航空(簡稱興航)22日又宣布公司解散。
復興航空董事會22日通過解散決議,并于當天起全面停航。董事長林明升稱,興航經過兩次空難后,雖然變賣辦公室等資產后賬面上僅虧損11億元(新臺幣,下同),但實際上卻虧了20多億元;到今年10月底,總共虧了超過27億元,等于“每天一開門就是虧1000萬”。因此,董事會經過長時間考慮與多番討論,決議解散復興航空。林明升說,選擇在此時間點解散,是基于公司目前資產仍大于負債,有能力對旅客、員工與相關合作伙伴的權益提供必要保障。《聯合晚報》稱,復興航空已成立緊急任務小組,分別就旅客退票、員工資遣等全力處理后續事宜。臺民航局稱,復興航空事先未通報任何消息,已要求其限期改善,若無具體改善,可開罰60萬至300萬元新臺幣。
另據《自由時報》報道,興航在宣布停飛之前爆出公司高層可能賣股,疑有內線交易。22日凌晨,調查部門傳訊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升、總經理劉東明和財務長楊炫儀3人,厘清停飛原因、重大信息發布及財務狀況等,清晨4時將3人請回。內部員工透露,復興航空今年走了一大批中高層主管,不少人對于解散早已心里有底。
22日,復興航空無預警停飛,當天總計有84架次航班、5113名旅客受到影響,臺“交通部”民航局緊急成立應變小組,協調其他航空公司協助疏運旅客。民航局預估,復興全面停飛后島內外受影響旅客,將近10萬人次。旅行界怨聲四起,臺北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發布新聞稿,強烈譴責興航無預警停飛全部航線,造成旅客不便與旅行社的困擾,制造不安。旅行公會全聯會擔心,少了興航,恐讓困難的春節疏運雪上加霜。該組織發言人李奇岳說,各家旅行社22日都應變不及,尤以滯留境外的旅客最為棘手,因為團體要在當地多過一夜的食宿成本非常大。聯合新聞網稱,嘉義市某旅行社許姓負責人帶30多名日本北海道旅行團員,原定22日在桃園機場搭復興航班,沒想到興航突然停飛,他只好聯系轉搭華航班機,多支出的數萬元機票錢只能自行消化。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22日喊話,如民航局未盡到主管機關的責任,不排除提出瀆職之訴。
聯合新聞網稱,興航停航前已有許多跡象,包括子公司威航停業等,但當局預警機制失靈,這段時間興航持續促銷機票,民眾與旅行社的損失擴大,“主管機關卻稱對興航案已有萬全準備,這是離譜的卸責之言”。據了解,復興航空目前有1795名勞工,均面臨失業風險。22日下午4時許,許多勞工高喊“老板滾出來”等口號,抗議資方無預警解散。大陸多家旅游平臺則表示,興航停飛影響不大。攜程旅游透露,目前度假產品使用復興航空機票的訂單較少。
興航于1951年成立,是島內民航公司中最具歷史的品牌,共有國際、兩岸21個航點、島內6個航點。1958年10月,復興航空曾因故停止飛航業務長達30年,一直到1988年8月才又在改組后恢復飛航業務至今,因此本次停業并非該公司歷史首次。國民黨認為,除接連發生飛行安全事故重創營運外,兩岸關系惡化后陸客減少,恐怕更是復興航空營運不彰的關鍵原因。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唐德明22日批評說,民進黨不思改弦易轍,而是堅持短視近利的討好少數人的問政做法,簡直比扯鈴(抖空竹)還扯。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洪孟楷也認為,就因為蔡英文對對岸的意識形態之爭,才讓民間企業成了政治受災戶;如今后遺癥慢慢發酵,復興航空先開一槍,如果放任不管,臺灣觀光產業、飯店業者、游覽車和餐飲業者將全部受到影響。不過,臺灣“總統府”22日則辯解稱,認為“興航停飛與陸客不來有關”是缺乏常識的說法。
《中國時報》22日稱,興航停飛是“內憂外患夾擊”,其中內憂來自兩次空難沖擊;更主要的是,復興航空的兩岸市場占其營運的四成,主要飛大陸二線城市,但今年兩岸觀光市場急凍,陸客來臺數量只有往年的三成,“陸客退燒是壓垮興航的最后一根稻草”。【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