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對話”活動18日在京舉行。來自兩岸高校的多位青年學子暢談了對彼此的看法,并就“從心出發”加強交流建言獻策。這一活動是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主辦的第九屆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術共同體年會的組成部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臺灣博士生蔡志鴻表示,兩岸青年的特點可用兩個“確”來概括,大陸青年目標明確,擅長規劃人生,一步一步向前邁進,同時也較有家國情懷,歷史責任感強烈;臺灣青年崇尚“小確幸”的人生,喜歡小而美的生活。兩岸青年應加強交流,多換位思考,這樣才能理解對方,逐漸消弭分歧。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博士后吳維旭回憶了自己多次赴臺交流學習的經歷。他表示,自己對臺灣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細化,現在更能了解臺灣社會的多元面向,以前對臺灣社會的一些刻板印象,通過交流學習有了很大的改觀。兩岸青年對對方的認識不應局限于先入為主,而是應在交流中細心體察。
對于兩岸青年交流的未來,與會學子持樂觀態度。臺灣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博士生宋威穎表示,自己周圍有不少同學都選擇來大陸就學或工作,大陸方面如何為臺灣青年創造更適宜的學習、工作環境,將成為重要課題。
臺灣大學城鄉所碩士生吳昀慶認為,兩岸青年不會漸行漸遠,只會越走越近。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具有特殊的血脈聯系,在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兩岸經濟整合也是大勢所趨。兩岸青年共同背負著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應該攜手前行。
“兩岸青年友誼的小船不能說翻就翻。要變成堅固的大船,必須加強交流。”蔡志鴻認為,兩岸青年交流不能因為政治局勢的變化而停滯,只有交流,才能了解彼此的行為模式和思維習慣,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
他指出,過去兩岸交流以經濟為主,今后應注重在青年培養、社區再造、公益組織等方面的交流,創造兩岸青年相互學習觀摩的機會,這樣才能培育“同坐一條船”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王季峰認為,兩岸青年要以心相交,才能越走越親。雙方的歷史背景、教育環境、身處位置都不一樣,只有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想問題,才可能深入了解對方,共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記者查文曄)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