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曾經到訪臺灣的人都對臺灣的服務業水準豎起大拇哥,甚至還有大陸客在將臺灣走了一圈之后忍不住感嘆“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可以說是對一個地方極之高的評價。淳樸的民情及熱情好客的態度儼然成為臺灣吸引全球各地游客的“致勝法寶”。
然而,在農歷新年臨近之時,三名大陸游客在臺灣花蓮用餐時,疑因等太久跟老板起爭執,結果陸客當場表示不吃了,要求店家退錢。而另一方面,店老板則是霸氣地大喊,“出去,把錢退給她,‘強國人’(部分臺灣及香港地區民眾對大陸居民的蔑稱)有什么了不起!”“最美的風景”竟然沖著陸客如此發飆,情何以堪!
這場在餐廳發生的爭端被爆出之后,隨即在海峽兩岸引起熱烈討論,更有臺灣網友評論,“這里是臺灣,不是讓你們這些沒水平的大陸仔囂張的地方。”頓時給有心在這個春節期間到訪臺灣的大陸民眾澆下一盆冷水。聯系起去年高雄一家日本餐廳拒絕大陸游客入內、以及日前有一些臺灣民眾在日韓等地,為了不被當地人誤認為是來自大陸,竟然刻意以臺語或者英語進行交流,為了擺脫“大陸人”的標簽,真可謂是“煞費苦心”。
面對此情此景,相信很多人心里都懷著這樣的疑問,那就是為什么兩岸之間的正處于60年來交流最密切、互動最熱絡的時期,兩岸民眾間的“心理距離”卻似乎并未如預期那樣同步拉近,反而有著愈發“壁壘分明”的趨勢。
目前臺灣地區的出口有四成到大陸,每年赴臺的陸客將近400萬,每年大陸在臺就讀及交流的學生數目有32000名之多,而臺灣已經有100多萬在大陸工作的臺商及就業者。然而,一個很吊詭的現象是,仿佛正是因為近年來的接觸頻繁了,臺灣(其實香港亦是如此)民眾才越來越明白兩者的區別。在一些看似是日常瑣碎的小事中,經常會看到一些與在地文化“格格不入”的場面。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隨著兩岸交流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迅猛姿態開啟之時,一種在“兩岸同胞一家親”、“血濃于水”這類血緣親情之外的文化差異感,正在以驚人的能量沖擊著兩岸民眾的各種感官。雙方直到此時此刻才有機會停一停,去認真地審視對方。由于兩岸歷史的隔閡,大陸真正了解臺灣風俗民情的群眾實在太少了,以致當他們第一次踏上臺灣的土地,才發現這里同胞的思維以及處事的方式似乎是那么的“與眾不同”。
而在臺灣,真正能讀懂大陸的人也同樣寥寥無幾,多數都只不過是停留在“刻板印象”的層面。臺灣學者針對大陸經常爆發各種“神論”,譬如認為大陸人民吃不起茶葉蛋、“大陸小學生要背機關槍、手榴彈去上學”的言論不禁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畢竟島內尚有三分之二的民眾從未到訪過大陸,人們又還能苛求什么呢?
究其原因,拋棄社會內部的深層矛盾不談,在最表層沖擊兩岸民眾觀感、經常成為爭端導火線的是兩種心態。這兩種心態分別是臺灣人的強烈的“自我優越感”以及大陸人的“恩主心態”。
臺灣人的心態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小確幸”(微小而確定的幸福感),標榜著“自由民主”,能上社交網站“facebook”就足以令他們幸福一陣子。必須承認,大陸方面如今已經越來越掌握兩岸關系主動權,但在臺灣社會中,無論是從政者還是普通民眾,即使都認同當今中國大陸日益強大,自己不可避免地需要打交道的這一事實,內心中卻仍然不愿意放下自己在面對大陸民眾時的那種優越感。在經濟增長率連年表現不佳,實質薪資15年來零增長,“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光環早已退去的今天,部分臺灣人依舊沉浸在過去長期以來對大陸的那種“相對優越感”中無法自拔。
然而,另一方面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這次爭端,或者說是類似爭端的發生。隨著大陸經濟的崛起,在民間大幅涌現出了一種“暴發戶文化”,尤其是在近些年面對臺港兩地經濟發展情勢“逆轉”的大背景下,大陸在客觀上從“窮親戚”以及“受難同胞”變成了臺港經濟發展強有力的助推器。不少大陸民眾心中都會情不自禁地產生有一種“揚眉吐氣”,“終于輪到我做主”的感覺,口中也會時不時地冒出一句,“如果沒有大陸支持,你們早就XXXX了的之類的話”,以上這種思維模式及言論極容易刺傷臺灣及香港民眾的心。而如果在消費的過程中,時刻抱著一種“我來你們這里消費就是上帝”的頤指氣使態度,一旦雙方言語稍有不和,一場罵戰也就自然不可避免。
今時今日,對于兩岸民眾而言,彼此雙方都是一本一時間難以讀懂,卻又必須花費時間,認真仔細閱讀的書籍。而兩岸民眾互相到海峽的另一邊去走走看看,去細細品味每個城市的魅力,正是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因此,春節大批準備去臺灣的大陸朋友們大可不必擔心,只要用心去感知,一個地方最美麗的風景始終還是人。而作者有興趣知道的是,文至此處,那些尚停留在“認知大陸”書籍扉頁的臺灣朋友,是否已經開始準備開始閱讀了呢?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徐亦超】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