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駐臺期間,一旦外出采訪,必要隨身攜帶一張“藍紙”(即臺灣相關方面發(fā)放的“臺灣地區(qū)入出境許可證”)。因為從乘坐飛機到入住旅店,都要先出示才行。無論自由行的陸客,在臺工作的大陸員工,還是短期駐點的陸媒,身份證明都印在薄薄的一張A4紙上,易臟,易丟,不防水,補辦起來也麻煩。
臺胞要到大陸工作或旅行,證件則給力多了。9月21日起,大陸全面啟用“新版卡式臺胞證”。有了這個新證,臺胞不但免去簽注之勞,住酒店、辦理銀行卡和電話卡、買動車和飛機票都能直接刷卡讀取身份信息,攜帶和使用非常方便。
本是便利兩岸往來的好事,臺灣方面卻不買賬,甚至上綱上線稱,此舉形同“傷害臺灣人民的感情”云云。這是什么邏輯?臺灣人民的感情咋這么脆弱?島內給出的理由不外乎兩條。第一,大陸在推行的過程中僅通知卻未和臺灣方面協(xié)商。第二,卡式臺胞證內含芯片,可能有“個人資料外泄”的風險。有陰謀論者更聲稱,內置芯片有助于“北斗定位”,讓人腦洞大開。
按照臺灣統(tǒng)計,每年到大陸的臺胞有500多萬人次。顯而易見的一點是,如此龐大的人群,電子化管理比傳統(tǒng)的紙本管理效率要高很多。如要協(xié)商,以島內議事效率,不知會拖多久。
筆者在臺北時,無論是申辦當?shù)劂y行卡,還是爬玉山申請登山證,都需要先根據(jù)“藍紙”填寫旅行證件信息,到“內政部”網(wǎng)站申請一個統(tǒng)一編號(島內民眾則是跟紙質身份證號綁定的),然后再按部就班去做才成,一百個繁瑣,一千個不方便。如今赴臺游越來越火,筆者在島內的待遇具有普適性,要論傷感情,估計大陸民眾受到的傷害更多。
大陸國臺辦早就正式表態(tài),卡式證的內容,原則上和目前的臺胞證涵蓋的訊息完全一樣,此舉是為便利兩岸人民交流交往,不需要做過多政治聯(lián)想。那些以安全和政治意涵憂慮為由,指責大陸的言論,不過是杞人憂天、庸人自擾而已。
感情是用來爭取的,不是用來傷害的。大陸推出的新版證件,便捷,免簽注,帶著以人為本的科技范兒和時代氣息,咋就傷害了臺灣人民的感情?別忘了,島內民眾拿著新式證件,入境時甚至都可實現(xiàn)自助通關。如果感覺不到幸福,不妨問問那些在臺灣桃園機場大排長龍等待入境的陸客們,他們可是每人花了1000元新臺幣,等待數(shù)十天拿到簽注“藍紙”才得以飛到桃園的。雖然人已飛到了美麗的寶島,但電子自助通關仍然只是一個美麗的夢幻。
島內有媒體說,電子臺胞證簽發(fā)之后,進出大陸的臺灣民眾一定會更多。畢竟他們跟政客不同,政客用嘴發(fā)言,他們用腳投票。倒是代表島內民眾表態(tài)“很受傷”的有關部門放風出來說,對岸有了電子芯片證件,為了“對等、尊嚴”我們也要搞。對此,筆者高舉雙手贊成,堅決擁護兩個“凡是”——凡是有利于兩岸民眾便利交流的都歡迎,凡是落后于時代潮流的技術與思維都摒棄。
倒是島內的辦事效率讓筆者有些躊躇,2017年起島內民眾才有望告別紙質證件,全面換發(fā)芯片身份證,而大陸類似功能的二代身份證早已換發(fā)好多年了。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