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編者按: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而言,綿延幾千年的春節(jié)之所以成為所有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因為它與“回家”這個溫暖的詞匯始終聯(lián)系在一起,在時代流轉(zhuǎn)間不斷衍生出新的社會、文化價值!斑^年回家”是累積了一整年的鄉(xiāng)愁的釋放,是被距離疏遠了的親情的回歸,是中國人最美好共同記憶的一次次重現(xiàn)。羊年春節(jié)期間,中國臺灣網(wǎng)的記者、編輯,將用文字和圖片與廣大網(wǎng)友一起分享回家過年的親身經(jīng)歷。溫暖而艱難的春運、團圓溫馨的年夜飯、忙碌而幸福的爸媽、重新集合的小伙伴,讓我們一起品味濃濃的年味。
大年三十晚上熊熊燃燒的旺火(中國臺灣網(wǎng) 吳知音 攝)
中國臺灣網(wǎng)24日北京消息 枕著火車的隆隆聲,大年初四踏上了返京路程。隨著火車開動,母親的身影慢慢遠去、漸漸變小,恍惚之間,突然明白,這一刻我又離家了。家是永遠呆不夠的地方,彷佛剛剛回家,轉(zhuǎn)眼就又要出發(fā),殷殷切切心中縈繞的總是那一個字“家”。
祭祖,這件天大的“小事”
家在包頭,回家過年,每年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就是上墳祭祖。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懷念之情,雖不是什么大事,但在我們這里卻無比的莊嚴肅穆,因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因此每逢除夕,我們家族的男丁都要集體去上墳祭祖,感恩追始、祈求保佑。
據(jù)父親說,我們家祖上在山西洪洞縣,清咸豐五年一路逃荒到了包頭,是名副其實的“走西口”一代,我爸爸的爺爺是一個老地主,非常富有。八路軍解放包頭,老爺爺趕著牛車逃跑,因為車上帶著金銀珠寶太重,生生壓斷了車轅,時至今日,這件事仍被村里的老人們提起。我伯父說,他小時候是見過夜明珠的,食指大小的珠子用酒擦后,夜間熠熠生輝,亮如白晝,對此我父親并無印象,只是說我家以前馬廄墻是中空的,馬廄倒塌后曾在里面找到不少大洋和銅錢,但最后這些東西都被搜走了。
解放后,我家被劃成了富農(nóng),大伯失去了上大學(xué)的機會,爺爺則被指定給村里掃了三年大街,我家祖上原本幾畝大的墳地也被周邊耕地所占,越來越小,家族日漸凋零。作為女孩,我十二歲之前,逢年過節(jié)是被允許到墳地的,十二歲之后則再也沒有去過,對祖墳的記憶,仍是十二歲那年道旁開始泛綠的絲絲垂柳和心中對各位先輩祖先的莫名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