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日前公布2014年陸資赴臺成績單,此前傳遞出的種種跡象表明,這會是一份“不及格”的成績單。果然,最新數據印證了這一“猜想”:2014年臺當局核準陸資赴臺136件,同比下降1.45%,累計金額3.3億美元,同比下降4.25%。
限制太多、裹足前行,陸資赴臺投資從開放之時起,就走得不是很順遂。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的點評一語中的:陸資“戴著鐐銬在跳舞”,這是陸資赴臺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
導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臺灣方面對大陸企業赴臺規定的各種各樣不盡合理的限制外,去年以來,島內時局變幻也是陸資赴臺投資降溫的關鍵因素。
互信不足:陸資赴臺投資趨冷
“如果不是放眼長遠,還真不建議倉促盲目赴臺投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常常對前來咨詢赴臺投資事宜的大陸企業家如是說。作為研究臺灣經濟的涉臺專家,唐永紅近年來每年都有一段時間到臺灣調研,實地感受臺灣經濟走向,也因此,他的感受很直接。“投資機會少、投資環境不好。”唐永紅言簡意賅地描述當前臺灣的經濟形勢。而造成如此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他看來,是政治影響經濟。
唐永紅指出,盡管近年來兩岸經濟合作在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但兩岸經貿活動正常化與自由化進展緩慢,兩岸貿易、兩岸投資、兩岸產業合作因而面臨較高的政策壁壘,未能充分展開。
“特別是兩岸經貿活動正常化與自由化緩慢進展的原因,既有兩岸經濟關系發展步入深水區等客觀層面的因素,更有合作理念偏差,保護主義與歧視性做法等主觀層面的原因。”唐永紅進一步說明,兩岸互信不足,構成兩岸經濟合作的障礙,擔心陸資進入控制臺灣產業,擔心經濟安全,擔心兩岸經濟聯系太過緊密。
審時度勢:大陸廠商保持觀望
應該說,盡管陸資赴臺投資不如預期,但還是蹣跚前行。我們可以看到,自2009年6月起,臺當局開放陸資赴臺投資,截至2014年底,累計核準陸資投資619件,核準投(增)資金額11.9億美元。2012年和2013年,陸資赴臺投資金額分別同比增長542%和5%。2014年則是繼2011年后再次出現負增長。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受ECFA后續協議腳步放緩影響,多數大陸廠商持觀望態度;另一方面,去年3月臺灣爆發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導致《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一年半來,還遲遲躺在臺灣“立法院”,未獲通過;再有就是去年底臺灣“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也影響了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的意愿。2015年開年,臺灣“經濟部投審會”召開今年首次投資審議委員會,竟沒有一家陸資赴臺投資的申請案。
唐永紅認為,“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的根源,在于臺灣民眾對國民黨執政6年多來的臺灣民生經濟“無感”,也就是現在臺媒常說的“悶經濟”(經濟低成長)。
他同時不無悲觀地指出,從現在到2016年臺灣“大選”換屆及其隨后4至8年,兩岸關系發展備受挑戰,ECFA及其后續協議所期望的兩岸整體對整體的制度化合作交流不容樂觀。因此,陸資赴臺前景頗多曲折。
但是,不管怎樣,正如馬曉光所說,“陸資赴臺不僅能為臺灣增加稅收,提供就業機會,更能促進實現兩岸經濟合作互利雙贏。所以,雙方還需要進一步做出努力,特別是臺灣方面要放寬限制,使陸資赴臺真正發揮對臺灣經濟發展有所助益的作用”。(海峽導報記者 陳成沛)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