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雄、張林海崙夫婦在南開大學。陸陽攝
8名大陸學生和他們的臺灣爸媽
伴隨孩子成長的有金錢資助,更有精神慰藉
這個秋天,古稀之年的臺灣學者張春雄結束了他在大陸的一次學術訪問,也結束了一次充滿收獲的探親之旅。
2000年,也是學術交流的機會,時任臺灣義守大學副校長的張春雄在南開大學認下了8個“孩子”。
當時,在南開舉辦的一場學術會議間隙,時任該校商學院院長的李維安教授偶然提起,學院里有一些偏遠地區的學生生活很苦,學費可以通過國家助學貸款來解決,但是生活比較拮據。
聽者有意。張春雄生于臺灣南投縣鄉下一個清貧之家,對于生活的困苦深有感觸。與夫人張林海崙一合計,他決定以父親的名義在南開設立“東卿紀念助學金”,資助貧苦孩子讀書。
考慮到南開學生普遍學業成績優異,夫婦倆對受助者沒有學業要求,只提出希望資助寒門子弟。他們原本計劃幫助4個孩子,南開商學院從貧困生名單中選出了8名大一學生供他們選擇。誰知看完這些學生的材料后,夫婦倆一個孩子都舍不得放棄,當即決定全部資助。
他們計算過,當時大學生的月生活費在300元左右,按每年在校8個月計算,每人每年可以捐助2500元。張春雄說,我們提供的助學金并不多,只是給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們不被生活壓力困擾,安心在校讀書。
南開常常收到各界愛心人士捐贈的不同種類的獎助學金,但常常是捐贈者捐出一筆資金,由學校安排每年頒發給不同的學生。張春雄夫婦采取的是一種直接式的捐助,大學4年一以貫之。
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夫婦倆有細心的考慮。他們認為,家庭環境不可能短期內改變,貧困學生的經濟需求在大學期間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應該提供給他們一份穩定的支持,不讓他們有后顧之憂。如果助學金只發一年,來年這些學生還是要為生活費發愁。
與金錢的資助相比,張春雄更看重精神上的慰藉。他說:“我們希望讓他們更多地感到多了兩位長輩的關愛,以此彌補家庭的不足。這對于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來說是很需要的。”
張林海崙在臺灣是一位心理咨詢師,她很了解20歲左右的年輕人潛在的心理危機。最初跟受助者見面時,她發現這幾個“又黑又小的孩子”很不自信,總顯得“畏畏縮縮”,各方面的見識、經驗都比較欠缺。
十幾年來,雖然工作繁忙,他們一直與這些學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每年他們都會專程到南開,和孩子們吃一頓團圓飯,聊聊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不在天津的日子,夫婦倆隔一段時間就會給孩子們寫信。孩子們起初稱呼他們“老師”,年深日久,他們成了“張爸爸、張媽媽”。
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起起落落,家庭的摩擦、戀愛的失落、學業的壓力……夫婦倆總是領著他們一起闖關。有一回,一個孩子寫了七八頁的信紙向他們傾訴遭遇到的挫折,夫婦倆立刻打電話安慰,又回復了一封長信。
除了關愛,張春雄對于孩子們來說更是一種引以為豪的榜樣。“兒子”邢志宇每次遇到學習工作上的困難,總會向“張爸爸”請教。他說,“張爸爸”學識廣博、經歷豐富,能第一時間給出解決問題的“藥方”。
與臺灣同齡人相比,張春雄發現這8個大陸孩子有些不同。“臺灣經濟發展比較早,家庭環境一般相對寬裕,臺灣孩子會顯得有些嬌生慣養,比較追求安逸。而這8個孩子卻十分刻苦努力。”他說。
在這8名學生的大學畢業時,他們之間的緣分卻沒有因此終結。張春雄夫婦特地從臺北飛到天津,出席了他們的畢業典禮,代替他們親生父母送來祝福。就連孩子們的結婚典禮,夫婦倆只要條件允許就一定會參加。二人準備了小鉆戒,送給出嫁的“女兒”,或娶來的“兒媳”。
大學畢業后,邢志宇選擇了繼續深造。讀研期間,在張春雄的幫助下,他申請到了去臺灣做交換生的機會。他人未到,夫婦倆就為他租好了房子,買了能夠想到的所有生活用品,甚至辦好了捷運卡。
在臺灣的日子,“爸媽”會領著邢志宇參加各種活動,讓他感受地道的臺灣生活。在學校里,張春雄把“兒子”引薦給很多優秀的學者,希望他們幫助他更快進步。曾有幾天,邢志宇就住到夫婦倆的家中,一起用餐、一起散步、一起逛超市,讓他感到“其樂融融,親如一家”。
2013年,夫婦倆同去參加“兒子”任剛的博士畢業典禮。“兒子”攙扶著視力不好的張春雄上臺合影。旁人指著任剛問張林海崙:“那就是你兒子呀,你怎么這么好福氣!”她自豪地說:“不光我‘兒子’在臺上,我兒媳也是博士,也在那兒呢!”
如今,夫婦倆感到很欣慰,這些孩子都很自強,7個在京津地區發展,1個回了河北老家。“雖然現在房價很貴,但是孩子們都自己買了房,在資金方面再沒有向我們說過困難。”作為回報,現在每一次聚會都是孩子們請客,相聚時總不忘給“爸媽”精心準備禮物,讓夫婦倆“感受到十分貼心的親愛之情”。
這次到天津探親,張林海崙一照相就會披一條綠色花紋的絲巾,那是她的“女兒”王曌奇坐了3小時車專程送來的。
每當給孩子們打電話,張春雄就會掏出一個屏幕很小、明顯過了時的手機。他的眼鏡幾乎貼近屏幕,很費力地查找他們的號碼。這個有點“落伍”的慈父形象和他所給予的恩惠,深深印在了孩子們的心里。邢志宇發誓,自己“有生之年一定會像‘爸媽’一樣,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人”。
張春雄欣慰地說,相信志宇的心愿一定能夠完成,因為他和其他7個孩子一樣,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出落得“既有愛心又有能力”。(記者 張國 通訊員 陸陽 )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