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的鄉愁:回家
三十二年,回家探母
1981年,一位臺胞繞道日本從臺灣回到家鄉陜西大荔,跪倒在分離32年的老母膝下
老兵姜思章14歲不到,就被抓去充軍,最后輾轉來到臺灣。他在等了30多年之后,怎么也忍不住想家的念頭,不顧臺當局禁令,在1982年偷偷跑回大陸。
為了回家,姜思章想盡一切辦法。他曾經通過同學太太在香港的阿姨幫他轉信,卻害得人家遭到臺當局警告;甚至曾經跑到華僑大舞廳找舞女學跳舞,希望舞女能利用人脈,幫他找渠道送信。最后通過一位上海老太太的幫忙,認了個和自己母親同姓的老先生作舅舅,才得以申請到香港探親。
在那個兩岸絕對隔離的時代,到香港辦簽證、坐火車進大陸,再轉到上海,回到寧波,六天已經夠快了。但對姜思章而言,卻是他花了一輩子時間等來的。看到碼頭閘門外的老媽媽,姜思章眼淚早已不爭氣地流了下來。在這之后,姜思章又偷偷跑回去舟山群島的老家好幾趟。
“我們的父母是生是死,卻不得而知。我們只要求,‘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則讓我們回去獻上一炷香。”1987年4月,臺灣老兵回鄉運動的發起人姜思章和幾位老兵一起發起成立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并印發傳單《我們已沉默了40年》。
開放探親,人之常情
1987年5月,由于大批“榮民弟兄”聚集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門口,并且和輔導會的安全警衛人員發生肢體沖撞。蔣經國自忖無法再以任何理由禁錮人民回家的大門,被迫宣布「榮民弟兄」可以探親的名義,返回大陸老家。 消息發布之后,全臺灣近40萬老家在大陸的老兵,心中無不歡欣鼓舞。千盼萬盼,終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了。當時的“副總統”李登輝堪稱,少數了解蔣經國決策心路歷程的國民黨高層之一。他在《見證臺灣》一書中回憶說,蔣經國召集有關大陸探親措施的會議,指示開放老兵探親不必加限制條件,以盡量放寬為原則,才能收號召效果。 1987年10月14日蔣經國主持的國民黨中常會通過有關探親的決議案。10月15日,時任“內政部長”的吳伯雄正式宣布“行政院”的決議案。民眾赴大陸探親,一年可有一次,一次三個月。
臺灣媒體記載,1987年11月2日,臺灣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當天預定上午9時開始登記,凌晨就人山人海,幾乎沖破大門,辦妥手續的多達1300多人。12月,第一批探親老兵終于踏上返鄉路。臺灣紅十字會為辦理老兵返鄉作業,準備了10萬份申請表格,在短短的半個月之內就被索取一空。
民眾擁抱,官方角力
大陸方面對于臺灣老兵返鄉探親也抱著開放的態度。“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夫人陳香梅女士回憶說,“其實,臺灣老兵回鄉探親也是鄧小平先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初,臺灣老兵回鄉探親問題在臺灣已經非常突出。在我第二次回國時,小平提議,可以先讓在臺灣的老兵回家探親。大家都是中國人,都有父母、兄弟姐妹、老婆、孩子。這樣我才去臺灣,向臺灣方面轉達了這層意思。”
開放臺灣民衆探親后,大陸方面立即響應。當時兩岸依然遵循不接觸的原則,中國旅行社、中國青年旅行社等民間機構扮演了重要角色。
1987年10月14日,大陸有關方面負責人就探親一事發表了談話,對此表示歡迎,并“保證來去自由,盡力提供方便”。并希望臺灣當局也能讓大陸民衆去臺灣探親。 1987年12月13日,香港《亞洲周刊》在創刊號中以《笑聲淚影回鄉行》為題刊發了封面文章。文章說,對國共雙方而言,“探親熱”既是嚴峻的考驗又是難得的機運。文章援引北京一位西方外交家的評論說,“顯然這是蔣經國和鄧小平演出的最后一出戲,可能會大大推動政治經濟改革以至統一。但是要邁向對話前途崎嶇。”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求是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