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的高樓大廈,鋼筋水泥,跟北京不無二樣,就算是101大廈,就算有西門町。
然而,一家人至今仍經營著百年老店,住在百年老街之上的百年祖屋內,守著村口有魚兒嬉戲的河流,這種島內常見、信手拈來的“鄉愁”,大約是大陸奇缺的。
由臺北往宜蘭的必經之路上,有深坑及石碇這兩條百年老街,隱藏在環山翠抱中。在這里,“鄉愁”是一碟原汁原味的深坑臭豆腐。
貼有舊海報的“六嬸婆”豆腐店門前,是3口熱氣騰騰的大鐵鍋,鍋灶內是以木炭為燃料。見有食客,掌勺者便把一大漏勺雪白飽滿的豆腐,放進半米多寬的大鍋內,眨眼功夫,一層金黃色的泡沫迅速蔓延,發出“滋滋”的誘人聲響。
53歲的食客陳阿桃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前來打牙祭。她說,其他地方的臭豆腐是聞著臭吃起來不臭,這里恰恰相反,吃起來都會夾雜一絲臭臭的香味。
老板倪其鴻介紹,豆腐店老宅佇立深坑老街百余年,子孫也傳至第四代,依舊是傳統炮制、傳統配料。
已是奶奶輩兒的市民陳阿桃說,“和小時候的味道一模一樣,好呷!”
深坑老街雖經翻修,但修舊如舊、古厝相鄰,廟宇、水井、騎樓環繞。同行的司機指著入街口雙臂合抱不來的古樹說,不管白天晚上,看到這棵樹,老街就到了。
相比深坑的熙攘,新北市坪林的鄉村是一個可以聽到鳥鳴的地方。在這里,“鄉愁”是一杯入喉回甘的文山包裝茶。
循著坪林街紅磚黛瓦的老房子拾階而上,一只野貓突然從長滿了青苔的房頂躥出,惹得地上的黑狗汪汪直叫。80多歲的老阿嬤拐杖輕輕敲地,示意它們“這是我的地盤”。
阿嬤說,她從娘家嫁過來就一直生活在這里,老屋是民國多少年記不清了,修修補補還能住。她的家兼店內,擺放著當地盛產的坪林茶,“每天都會喝,就像吃飯。”
坪林本不產茶。史料記載,清嘉慶年間,由福建移民從安溪引入茶樹,當地種茶的歷史就此展開。
見到黃明道時,他和太太剛剛領到“2013年冬季優良文山包裝茶”比賽的“頭等獎”匾額。由于氣溫低產量少,冬季是包種茶一年中最珍貴的產期。
在這家名為“德勝茶棧”的店內,黃明道介紹,茶棧是從父輩手中接過,他們家種茶、制茶的歷史已有五代。
把沸水倒進茶杯,茶未好,香味已飄出。黃明道說,此茶注重香氣,香氣越濃郁品質越高。
繁體書寫的“頭等獎”匾額紅底、黃字,約兩米長、凳子般高,比賽是當地的傳統。黃明道的店內,已掛了4塊。
無一例外,臭豆腐和包裝茶的業者都提到了水。前者稱,深坑具不含鐵質的特殊水質;后者言,坪林水質純凈不污染。在深坑及石碇,在坪林村頭,清澈見底的河道內,均可見魚蝦嬉戲,有鳥兒在河邊覓食。
靠河邊經營餐館的何武藏除“老板”頭銜之外,還是當地“生態保育護魚協會”的理事。他告訴記者,雖近水樓臺但不能肆意捕魚,需大家用心保護。
和坪林方向相反、同福建隔海相望的淡水,歷史上曾是臺灣第一港。在這里,“鄉愁”是騎著單車聞著腥腥的海風味。
出淡水捷運站,向左是大海,向右是老街。外來游客多選擇向右,老街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穿越,裕昌商號、惠元藥局、中華米行……俯拾皆是的老商號,如同電視劇中的某個場景。
一家名為“阿給魚丸、蔥燒包”的店鋪,據稱已有50年歷史,不少“60后”、“70后”是吃著店里的蔥燒包長大的。
教堂與媽祖廟并存,是老街的另一特色。名為“福佑宮”的媽祖宮前,主事者林先生介紹,該建筑建于清乾隆末年,竣工于嘉慶元年。而那間西方的教堂,說起來也有上百年的歷史。
年近60的林先生打出生起,便一直住在淡水老街。他說,“我希望這些老建筑能得到保護。”
沿老街走,一路上都可聞到一股腥腥的味道。登上保存完整的西式建筑“紅毛城”遠望,才發現老街原來面朝大海。
果然,往左幾分鐘路程,就可見到海鷗、船只和垂釣者。棧道上,有年輕人迎著海風、騎著自行車,有小孩在玩沙土。
跳下單車的市民林永龍說,“我生在海邊、長在海邊,從小的記憶就是從大海、從海腥味開始的。”在他看來,這就是淡水的味道、淡水的鄉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