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宮燈掛眼前,千紅萬紫各爭妍。”12日,福建省晉江市東石鎮的嘉應廟里,燈火輝煌,一盞盞宮燈璀璨奪目;來自臺灣的48名臺胞,帶著27盞花燈來到這里,與當地民眾一同“數宮燈”。
“‘數宮燈’這個習俗不只是10萬人的東石鎮所有,更牽涉到海峽兩岸鄉親,我們要一起把這項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2013年聯合國“世界和平獎”獲得者、臺灣一國兩制研究協會理事長蔡武璋對中新社記者說,文化是溝通兩岸民眾的最好載體。
東石鎮,與臺灣隔海相望,古時帆船一晝夜即可抵達。明代以前,有東石人橫渡海峽到臺灣墾殖定居;至明代嘉靖年間,東石人前往臺灣謀生者更多。移居臺灣的東石人不僅把他們的聚居之地也取名東石,有了“閩臺同名兩東石”,還在當地興建碼頭、媽祖廟、關帝廟和嘉應廟,把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獨特風俗“元宵數宮燈”也照搬到了臺灣。
“閩臺東石燈俗”代表性傳承人蔡尤資說,“數宮燈”活動依附于晉江市東石鎮的嘉應廟(俗稱“三公宮”),即每年元宵節期間,凡在上一年結婚的新郎官都要把新娘陪嫁的宮燈掛到“三公宮”,張燈禮佛,祈求早生貴子、婚姻幸福。
從正月十三開始,嘉應廟里舉辦為期三天的宮燈會,以此相互祝賀新春幸福快樂。當年輕人在歡度元宵佳節之時,有心的老年人卻默默點數那掛在廟中的宮燈,看看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子孫繁衍了多少。這就是閩臺共有的東石“數宮燈”習俗。
在推動“閩臺東石燈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上,祖籍晉江東石鎮的蔡武璋付出了諸多努力。他促成兩岸嘉應廟聯合申報,使“閩臺東石燈俗”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今年,蔡武璋特地從臺灣帶來一對“雙龍戲珠燈”。從臺灣乘飛機到金門,再從金門坐船到泉州石井,這對宮燈隨著他一起渡海而來,“為了防止花燈損害和壓撞,包裝上可沒少下工夫。”
同樣帶燈來的還有臺灣的陳秀鳳女士,“今年一家老小來了6個,特別是兩個小孫子和孫女一起過來,讓他們了解這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回到臺灣可以講給他們的小伙伴聽,讓閩臺共有的民俗可以更好地傳承下去。”
因“數宮燈”這個共同的民俗活動結緣,2012年,晉江市東石鎮與臺灣嘉義縣布袋鎮正式締結為友好鄉鎮。祖籍晉江東石的布袋鎮鎮長蔡坤彬說,布袋鎮是目前東石人在臺灣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全鎮80%的人祖籍東石。“兩地能結為友好鄉鎮,要歸功于‘數宮燈’。這個共同的傳統民俗,成為兩地鄉親溝通的橋梁和紐帶。”
兩岸民眾跨海同慶“數宮燈”,到今年已是第八個年頭。當天,民俗踩街、族譜對接、兩岸鄉親座談、詩書畫展以及元宵聯歡晚會等活動,在東石鎮相繼展開。晉江東石鎮嘉應廟副董事長蔡永平表示,今年,晉江東石將會有兩對宮燈過海至臺灣。
“兩岸淵源自一家,民風共俗發春華。宮燈點數人丁旺,又看團圓錦繡花。”詩書畫展上,一幅書法作品寫出了“閩臺兩東石,共數一宮燈”的民俗盛況與美好愿景。
而今,閩臺兩東石也成為了閩臺同名村鎮續緣的一個縮影。
[ 責任編輯:張玲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玲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