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作出了“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喧囂了半年多的兩岸政策檢討終于落下帷幕,不過討論了這么長時間,最終文件卻只以“紀要”的方式面世,可以稱作是“沒有結論的結論”。既以“紀要”名之,當然沒有什么約束力,同時從“紀要”本身的內容來看,民進黨的“臺獨”立場基本沒變。積半年之功,聲勢搞得轟轟烈烈,打了半天雷最后卻沒有落下一滴雨,使這次政策討論更像是在作秀。
在頑固堅持“臺獨”立場的情形下,臺灣民眾如何能相信民進黨能夠處理好兩岸關系?2008年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選舉的結果已經顯示,民眾對于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擔心是該黨敗選的重要因素。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局面的不斷推進,民眾的這種擔心有增無減,已經成為民進黨走向重新執政之路上的沉重包袱。
民進黨內確實有人感受到了這種危機并尋求改變。謝長廷試圖以“憲法共識”建構民共交流的基礎,近期柯建銘又提出“凍結臺獨黨綱”的問題,都反映了民進黨內對兩岸關系認知的改變以及對調整大陸政策的嘗試。可以預料的是,隨著兩岸關系的持續發展,民進黨內要求調整兩岸政策的聲音會不斷升高。
不過調整兩岸政策在民進黨內遭遇的阻力依舊很強。蘇貞昌主導的民進黨中央一直強調不會調整“臺獨”路線,黨內諸多派系勢力對“臺獨”路線調整的態度也極為保守。謝長廷的“憲法共識”雖然離大陸能夠接受的程度還很遠,在黨內仍然遇到了強烈的反彈,柯建銘“凍結臺獨黨綱”的動議更是遭到民進黨許多政治人物的非議。反對者的說詞五花八門,其中以林濁水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他認為“現在沒有民共對話基礎,也無礙于民進黨政治人物、縣市首長與中國(大陸)的交流。”在他們看來,目前民進黨無需與大陸進行對話,更沒有調整“臺獨”立場的必要。
這說明民進黨內許多人在兩岸政策問題上存在著僥幸心理,認為不改變“臺獨”立場不會影響其獲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紅利,也不會影響他們在民眾中營造出“民進黨能處理好兩岸關系”的形象,并借這種形象打敗國民黨取得執政權。
所以民進黨在“紀要”中大談交流,卻不談“臺獨”立場調整的問題,兩岸政策的投機色彩異常明顯。但是民進黨一直避談的問題是:這種建立在“臺獨”路線以及與對抗性思維上的交流到底能走多遠?事實上,因為民進黨不放棄“臺獨”立場,根本無法建立與大陸的互信,而沒有最起碼的互信作為基礎,該黨與大陸的交流只能是建立在沙丘上的樓閣,經不起風吹雨打。民進黨如果不改變這種僥幸心理及投機取向,突破兩岸政策瓶頸就是基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作者系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 陳星)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法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