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宣向“中華親情林”建設捐獻的劉銘傳手跡,日后將保存在北京“中華親情林”建設基地的中華親情館中
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啟動,標志著“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向實質性、縱深性方向的發展,已在海內外華人中引起廣泛反響;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各申報單位,也在從有利民生的角度,扎扎實實開展籌辦工作。
我的先祖劉銘傳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推崇的民族英雄。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年特發出緊急文告:“凡劉巡撫銘傳在臺的遺跡、遺物、遺址強加保護”。至今以劉銘傳名字命名的各類學校、道路等遍布臺灣各地。劉銘傳先生已成為團結海峽兩岸人民的紐帶。我一直在思慮,如何將劉銘傳先生的事跡廣為傳播、代代相傳,“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正是一個好時機,為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在想,如果將劉銘傳先生的家譜和有關資料融于“中華親情林”建設中,融于海峽兩岸同胞用同一方式共建“中華親情林”的潮流中,就能將紀念劉銘傳先生與中華兒女的親情文化交融在一起,永遠不會衰竭。為此,我特作出以下承諾和舉措:
(一)作為劉銘傳先生第五代直系后裔,海峽兩岸的相關劉氏宗親,一直十分重視精修家譜,目前已修訂到第七版。第七版的精裝家譜,共有兩套,一套我已捐獻給安徽省博物館,另一套原作家存,現我決定將其提供給“中華親情林”建設,以求建成“中華親情林”劉銘傳親情文化基地。
(二)劉銘傳先生有很多著名的手跡傳承,我將劉銘傳的手跡《續修廬州府志序》捐獻給“中華親情林”建設,愿它能存放在日后建成的北京“中華親情林”建設基地的中華親情館中,激勵更多的人為中華民族大業而奮斗。
。ㄈ﹦€憘飨壬有部分遺骨待安放。我們劉氏后裔希望“中華親情林”在北京和臺灣建成后,能將這部分遺骨安放在中華親情樹下,使他永遠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團結凝聚力。
祝愿“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圓滿成功! >>>詳細
編者按:近日,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委會收到臺灣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理事長吳昌鑫先生轉來的《共同推進和維護“中華親情林”建設宣言》,希望在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啟動儀式前公布,以使大陸社會各界了解臺灣各界對于海峽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所投入的熱忱。 >>>詳細
編者按:11月28日本報辟專版介紹了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后,有讀者和網友詢問所公布的臺灣方面支持“中華親情林”建設的三份宣言的有關背景及簽名人的社會身份,本報特邀請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行委員會作答。 >>>詳細
自1988年光陵就與各界長者、友人及學子注目到兩岸親情問題,經常商談兩岸及中華民族的親情大事。2011年起,光陵更與各界人士一起關注海峽兩岸共建“中華親情林”活動,期以之溝通、凝聚全球華人感情、塑造華人共有的文化平臺。 >>>詳細
范光陵“中華親情林”詩意油畫構圖靈動,節奏明快,創意天成。畫面由仙鶴昂首望夕陽,及樹、馬共同構成。愚意仙鶴望夕陽代表天;馬代表地(《易經》以馬代表坤卦),故其賦詩為:中華親情林,天地相伴行。當“中華親情林”根植于天地之間,渾然一體時,體現了一種大愛無疆。即詩的后兩句所述:“同根同播種,步步忠孝心。” >>>詳細
關于貴州省羅甸縣申報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調研考察報告(一)
編者按:作為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建設活動的主辦單位,華夏文化紐帶工程執行委員會一再重申,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絕不能搞政績工程和形式主義,絕不能搞花架子和一窩蜂,必須與當地的民生問題解決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給當地帶來切切實實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此,要嚴格制定海峽兩岸“中華親情林”首批建設基地的準入標準,寧缺勿濫、寧少勿多、由點到面、循序推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