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美食家、作家焦桐30日做客廣東東莞“文化周末大講壇”,為東莞市民帶來“臺灣味道”公益講座。香港知名傳媒人馬家輝,臺灣著名學者楊照作為主持受邀出席,與焦桐一起共同解讀兩岸飲食文化的生成和變遷。
焦桐,1956年生于臺灣高雄市,曾編導話劇在臺北公演,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臺灣味道》及詩集、童話、論述三十余種。此次焦桐來東莞文化周末大講壇,與馬家輝、楊照一起,共同解讀兩岸飲食文化。
焦桐表示,臺灣飲食文化,原本是以閩南為主,1949年后,一百多萬的外省新移民同時來到臺灣,帶來各個地方不同菜式,這些不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在臺灣傳承發展,變成當時很有特色的一個菜式——眷村菜,“眷村”是當時臺灣新移民居住的地方。
焦桐從臺灣飲食文化的演變入手,講述了臺灣人對飲食特殊感情。焦桐表示,對于當時很多臺灣新移民來說,吃家鄉菜就是對思念家鄉唯一方式,很多人只能通過家鄉味道一解鄉愁,“眷村菜”代表著那些人的集體記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臺灣又漸漸演變出許多獨有的飲食,例如在臺灣有“福州面”、“蒙古烤肉”等,這些菜式在當地都是沒有的,這也是一種有趣的發展。
楊照表示,臺灣美食為什么這么豐富,因為這里匯聚了來自大江南北,各地的不同人,這些人通過家鄉的菜,想象自己的家鄉。一個川菜館里同時還賣客家菜,這是臺灣獨有的有趣現象。
[ 責任編輯:吳怡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怡
原稿件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