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臺灣“自由經濟示范區”如何應對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島內財經界的熱門話題。今年“雙十慶典”時,馬英九也特別提到上海“自貿區”這個對手,明確表態要加快臺灣“自經區”的開放步伐。
在李克強總理的強力推動下,上海“自貿區”建設已風風火火地展開了;反觀臺灣,受藍綠政爭影響,有關“自經區”進一步開放的法案仍躺在“立法院”。有臺灣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灣若無法加快自由化步伐,就只能等著被邊緣化!
起步晚發展快 “自貿區”更開放
馬英九2008年上臺之初,就提出了“自經區”概念雛形,去年3月,臺當局最終確定“自經區”規劃方案,并于今年7月底正式啟動。相比,上海“自貿區”的概念今年元旦才正式提出,但進展神速,國務院于8月份批準設立,并在9月底掛牌。
“自經區”和“自貿區”是不是一回事?它們之間有什么細微差別?廈大臺研院經濟所碩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王勇,對臺灣“自經區”和上海“自貿區”均有深入的研究,他告訴導報記者,這兩個“區”均屬于“境內關外”的貿易行為,即相關區域雖在境內,但享受“關外”的若干優惠政策,可大大減輕進出口企業的物流成本。
不過,王勇也坦言,上海“自貿區”較臺灣“自經區”的開放度更高,相比前者開放了包括金融業在內的一大批行業,后者僅選擇了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與產業合作等四項無關痛癢的產業作為試點。
此外,王勇認為,上海“自貿區”試驗的重點在于制度創新,通過更徹底的開放,實現貿易及投資自由化、金融創新及政府職能改革。而臺灣“自經區”進行自由經濟試驗,核心舉措仍是租稅減免,層次比較低。
政治因素干擾 “自經區”進展慢
臺灣“自經區”正式啟動后,按規劃,將分兩階段實施,目前已將臺北港、高雄港、桃園國際航空城等6個自由貿易港區直接升級為“自經區”。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曾在本報撰文,痛批臺當局行動緩慢,“第一階段,連最關鍵的金融業也不敢納入。至于第二階段,法案仍躺在‘立法院’,不知何年何月才有結果”。
而在王勇看來,臺灣建設“自經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難度遠高于大陸建設上海“自貿區”,“臺當局步子邁不開,也就不足為奇了”。
臺灣“自經區”的建設,部分產業將受沖擊。王勇認為,在開放過程中如何減少既得利益者的反彈,做好相關弱勢產業的輔導,將是一項重要挑戰;此外,“自經區”第二階段開放工作展開后,或將引發各縣市角力,馬英九也要審慎處理各地利益。而綠營將“自經區”抨擊為“為陸資開方便之門,迎合大陸‘一國兩區’的政治思維”,明年“七合一”選舉日益臨近,綠營將會進一步操弄相關議題,為“自經區”的建設投下變數。
臺灣資深媒體人馥馨直言,從外媒對臺灣“自經區”、上海“自貿區”的冷熱態度看,國際上幾乎沒人認為臺灣有機會成為金融中心。
避免被邊緣化 臺灣應加強與上海合作
臺灣“自經區”開放的產業,上海“自貿區”幾乎都開放。王勇認為,近期內,兩者必然存在競爭關系。臺灣《經濟日報》列舉了一些可能競爭的情況:如上海“自貿區”由于進出口免稅,會吸引更多廠商去進行淺層加工再出口,而這些原本可能會到臺灣“自經區”的;上海“自貿區”利率自由化,會吸引更多資金過去,而這些資金原來也可能會流到臺灣的。
面對上海“自貿區”的飛速發展,王勇認為,臺灣“自經區”一方面應盡快大幅松綁金融服務業,另一方面,應重新定位“自由經濟示范區”為“兩岸經濟合作示范區”,并通過政策協調和上海“自貿區”進行功能性合作,創新合作模式,進而提升臺灣的經濟競爭力。臺灣《經濟日報》認為,兩“區”可在關務、產業鏈方面展開合作,提高企業運營效率。
不過,對于這種“特區對特區”的合作模式,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認為,受島內藍綠政治博弈等因素影響,這一設想恐很難實現。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潘錫堂則認為,當前情勢,臺灣仍大有可為,若等上海自由化發展成形,則臺灣就只能等著被邊緣化。馬“政府”應加快開放步伐,否則良機一去不復返。(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