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蘊含著豐沛的歷史和人文資源。現任臺盟中央副主席、全國臺聯會長的汪毅夫,祖籍臺南,其曾祖父汪春源是清末臺灣最后一位進士。9月13日至18日,汪毅夫會長赴臺南參訪,并出席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這是汪毅夫會長第三次訪問臺南。2007年2月,時任福建省副省長,也是福建省紅十字會會長的汪毅夫,曾專程到臺南尋根訪祖。汪毅夫雖然在廈門出生長大,但是回到臺南,處處是鄉音,感覺非常親切。今年3、4月間,汪毅夫會長只身一人再次來到臺南,除了參與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工作坊”(互動式學術會議),還在成功大學發表多場演講。汪毅夫透露,他和成大的淵源很深,其治學精神承襲自成大歷史系教授黃典權。黃典權是漳州籍旅臺的歷史學教授,生前在明清與臺灣史方面的研究著述頗有建樹,在兩岸史學界享有盛譽。汪毅夫說,黃典權在歷史學研究上,開創田野調查和現場隨采的方法,對他啟發很大。雖與黃典權從未謀面,但汪毅夫自認黃典權是他研究上的啟蒙老師。
汪毅夫對閩南文化有著長期而深入的研究,至今已出版《臺灣近代文學叢稿》、《中國文化與閩臺社會》、《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閩臺區域社會研究》、《閩臺緣與閩南風》、《閩臺地方史研究》、《閩臺婦女史研究》等十多本專著,學科涉及文學、語言學、社會學、歷史學、民俗學等廣泛領域。他在閩南文化研究上得到過許多獎項,獲得教育界和學術界的普遍認同。今年4月9日,汪毅夫拜會成大校長黃煌輝,除盛贊成大在閩南文化研究上成果豐碩外,還表示將努力推動兩岸有關高校加強閩南文化研究領域的交流合作。汪毅夫不是說說而已,而是身體力行地弘揚和推廣閩南文化。時隔近半年之后又一次來到臺南,汪毅夫不畏辛勞,出席了多項學術和文化交流活動。
保生大帝本名吳夲,俗稱“大道公”或“吳真人”,是中國傳統神話傳說中保佑健康平安的醫神,在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中擁有眾多的信眾。位于臺南市北區的祀典興濟宮,是臺灣唯一由清代官方指定的官祀保生大帝廟,地位十分崇隆。9月13日至14日,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與祀典興濟宮合作主辦的“2013祀典興濟宮暨保生大帝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大文學院演講廳舉行。
汪毅夫以“千年祀典殂豆馨香——讀周懋琦《興濟宮題聯并記》”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全程用閩南話精辟講述自己的研究心得。他稱贊清代臺灣知府周懋琦是一個很有才調的人,尤其周的《興濟宮題聯并記》更是臺南興濟宮的一件寶物。汪毅夫說,《興濟宮題聯并記》的上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對《宋史》的錯訛有所指摘和批評,對吳夲的歷史地位則予以肯定和確認。下聯“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里,“熙朝”和“清時”說的是周懋琦身處的“清朝”或“清朝時”,但“熙朝”和“清時”并不專指“康熙朝”和“清朝時”,而是“盛明之朝”和“清平之世”的意思。接著他引用北宋詩人曾肇和唐代大文豪韓愈的作品以及《宋會要輯稿》中的有關內容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汪毅夫考究深入、分析透徹的演講受到與會人士的高度重視和熱烈好評,展現了一位資深閩南文化研究學者的風采和學術素養。
創建于明永歷年間的祀典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同治年間,清廷為了開發臺灣,派遣欽差大臣沈葆楨來臺“開山撫番”,參與官兵曾祝禱于保生大帝神案前,祈請免于災害病痛。后果然靈驗,沈葆楨奏報朝廷奉旨祀典,諭令官員“朔望拈香,春秋致祭,以答鴻庥”,使興濟宮成為臺灣唯一一座官祀保生大帝廟。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推行“皇民化運動”,導致祀典興濟宮原有的春秋二祭中斷,直到前年才得以恢復。春秋二祭延續清代官祀儀典,以《欽定大清會典》的祭祀儀軌為基礎,結合道教傳統三獻大典而成。
9月15日,“2013祀典興濟宮秋祭大典”在下午3時拉開序幕。在低沉的鼓聲中,祝圣團的獻禮生們,依序進入案桌兩側,之后舉行凈儀、引火、點燭、散花,再進入盛大的迎神佛儀式——絳圣迎神,告一段落后開始行三獻禮。汪毅夫特地換穿廟方準備的傳統服裝,擔任終獻禮正獻官,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戴華教授與副主任陳益源教授擔任分獻官。儀式全程依古禮進行,莊嚴隆重。
長榮大學是一所位于臺南的私立大學,創立于1993年。9月16日下午,汪毅夫來到長榮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向部分師生作了關于閩臺婦女史研究的專題報告。汪毅夫就閩臺地區共有的一些文化現象,如福建地區“溺女”的古老民間習俗、育嬰堂的設立、冥婚舊俗、買女贅婿、典賣其妻、轉房婚、清末民國時期福建的婢女救濟等,提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對童養媳婚俗的理解,汪毅夫說,它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女嬰的生存權,但卻剝奪了女孩的婚姻自主權。汪毅夫表示,通過文獻的研究再現歷史上的社會文化現象,從另一角度證明閩臺兩地在社會問題的一些共同性。他以史料為依據,所有結論皆從史料出發,用史料說話的嚴謹的治學態度,給在座師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報告結束后,在座師生紛紛手捧獲贈的《閩臺婦女史研究》一書,請汪毅夫簽名留念。
臺灣文學館是一個展示臺灣文學發展歷程的地方。它曾是日本殖民時期的臺南州廳,雖然經歷過多次的翻新修建,但保留了原來優雅宏偉的建筑風格,館內搜藏保存了臺灣各個時期珍貴的文學史料。9月18日上午,汪毅夫來到這里參觀訪問,受到館長李瑞騰的熱烈歡迎。李瑞騰向汪毅夫介紹臺灣文學館的定位、功能以及在文學作家文物的征集與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他提及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張克輝的處女作小說《農民》的手稿就收藏在館內。隨后,在李瑞騰等人陪同下,汪毅夫興致勃勃地參觀了“臺灣文學的發展常設主題展”。汪毅夫仔細觀看展品,認真聽取介紹,稱贊展覽辦得非常好。
科舉制度在臺灣推行200余年,有據可考的臺灣進士就有33人。為了讓更多人士了解科舉制度在臺灣的發展沿革以及清代臺灣進士的生平事跡,北京臺灣會館與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南市文化協會等單位在臺南聯合舉辦了“科舉制度在臺灣”學術研討會、“清代臺灣進士專題展”及“海峽兩岸臺灣進士后人座談會”等系列活動。汪毅夫和胞弟、廈門大學會計系副教授汪一帆,堂弟、《兩岸關系》雜志社總編輯汪舟,以汪春源進士后人的身份全程參加。在活動間隙,汪家三兄弟還偕同汪春源好友許南英進士的曾孫女、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重慶市委副主委許沛,回到曾祖老家“柱仔行”一帶尋根。
汪毅夫穿著輕便黑布鞋,手里拿著折扇,在烈日下進出永華宮并為其他人作講解。他指著永華宮廟旁的一座小亭說,小亭看似金爐,其實亭上雕有鰲首,應為“惜字亭”,研判這應該是許南英舊厝花園“窺園”的遺跡佐證。汪毅夫又帶領大家走入府中街,穿過小巷,向同行的親友指出汪春源昔日宅第的位置。汪毅夫前兩次來臺南已探尋過祖上老家,此次帶領兩位兄弟來到現在的嘉南農田水利會前后,講述他探尋的情況。對百年以來,汪家老宅因為建廟、修路等原因在歷史的變遷中消逝,汪家三兄弟十分感概。不過,汪毅夫、汪一帆自我解嘲說,曾祖的老家不見了,先改成了龍王廟街,想想“汪”是“水王”,龍王也是“水王”,應該也差不多吧!現在又出現了嘉南農田水利會,也與水利灌溉有關,汪家還真是和水很有緣咧!
汪毅夫表示,每次回到臺南,感受到鄉親們對他的熱情款待與疼惜,心里滿是感恩。他還說,全國臺聯是大陸一個重要的涉臺工作單位,80年代就成立了,他雖擔任會長,但算是臺聯的新人。在會長任內,他將會繼續努力、骨力(勤奮)打拼,扎實做好服務海內外臺胞鄉親的工作。(魯洪柯)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