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兩岸四地的近200名學者5日聚首臺北,就中華民族團結與復興、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與前瞻等議題進行學術研討,針對新形勢下兩岸關系如何“求同存異、共創雙贏”建言獻策。
在中華民族團結協會主辦的這場研討會上,金門大學助理教授邱垂正提出,雖然目前兩岸經濟合作日益加深,但兩岸要深化經濟合作并推進制度整合,兩岸協商“深水區”議題要能獲得實質進展,就必須積累某種程度的“價值共享”,跨越兩岸“價值障礙”。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大陸研究所學者蕭督圜認為,兩岸通過協商談判的和平方式來解決彼此間的爭議已成為最大的公約數,這符合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而在兩岸關系深入發展的今天,只有利益不足以保證未來的和平發展,雙方有必要通過政治社會化的途徑,讓和平發展成為彼此的價值并深植人心,內化為兩岸關系互動中的行為準則。
文化大學教授劉學姚則提出,兩岸中國人深知只有中華民族團結一致,中國才有前途。中華民族是兩岸乃至全世界中國人的最大公約數,希望在中華民族的名號下,心手相連,好好圓一個中國夢。(記者齊湘輝、陳鍵興)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