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通車的臺北社子大橋上,17日晚出現難得一見的景象:簡易的爐灶烹出香噴噴的美食,臨時搭就的棚架下坐滿數十桌賓客……
這獨特的“辦桌”賞月是臺灣傳統的民俗文化之一,充滿了濃濃的“古早”味道。“辦桌”是最能代表臺灣民間文化的一種筵席活動,舉凡婚喪喜慶、新居入厝、彌月慶生、謝師餞行等,人們往往都要“辦桌”聚會。
這次是臺北市政府“請客”,除慶祝連接北投和社子島的大橋18日通車外,也以最傳統的形式為當地民眾提前慶賀中秋。
隨著中秋節的臨近,臺灣處處彌漫著“古早”味兒。
中秋節,月餅是少不了的當家美食。臺灣傳統餅鋪的古早味月餅“俗又大碗”,最受歡迎,供不應求。在臺北京站時尚購物廣場里,“王師父”餅屋幾天前就開始排起了長隊,每天早上店鋪還未開張,就已經有顧客在等待。香酥餅皮包有豐富內餡、亮黃圓潤像中秋月亮的“金月娘”最受歡迎,綠豆椪、蛋黃酥等也頗受青睞。
排隊耐心等待的周小姐對記者說:“這家糕點鋪是老店了,月餅味道好,還不含防腐劑,所以這么受歡迎。中秋到了,走親訪友送上一盒月餅伴手禮,情到意到。”
除了吃食外,寶島各地的中秋傳統習俗也各具特色。在嘉義縣鹿草鄉,人們舉辦了中秋“博餅”,擲骰子比高下拿月餅,一派喜慶洋洋。
“博餅”是源自大陸閩南地區的習俗,相傳由鄭成功的金門籍大將所創,作為紓解官兵思鄉情緒的余興活動,獎項取名和科舉的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相似,以月餅為獎品,所以稱“博餅”。
在臺中外埔地區,自清代以來,每年中秋節都要為當地人共同信仰的守護神舉行盛大的進香巡莊過莊活動。17日晚,作為慶祝活動之一,臺灣著名的歌仔戲團“明華園”受邀演出經典劇目《劉全進瓜》,讓喜愛傳統戲曲的民眾大飽眼福。(記者齊湘輝、陳鍵興)
[ 責任編輯:王怡然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王怡然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