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兩岸間的相互定位還有嚴重分歧,是父子、夫妻、兄弟、親戚關系,還是其他關系,有待雙方認定。但兩岸一家人沒有錯,兩岸有共同的責任來推動。
兩岸共同點
對于推進兩岸關系的責任,兩岸有許多共同點,這是和平發展的動力和內涵。
大陸強調,兩岸要增強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因此,大陸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推進兩岸關系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向前邁進;堅持增進兩岸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發展,繼續反對“臺獨”,為深化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采取更多積極舉措。
臺灣方面的表述主要集中在,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兩岸關系,不會推進“兩個中國”、“一中一臺”或“臺灣獨立”;增強臺灣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兩岸關系間的易與難、政與經難以劃分,但是民間已經在談,政治議題協商要穩健可行;要強化兩岸經濟關系和經濟整合,為兩岸創造更多的實質利益;深化社會交流,加強文化交流等。
以上可以看出,兩岸雙方在推進和平發展問題上有許多共同點,在推進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問題上有許多共同點。
政治領域分歧多
但兩岸在認識上和行動上有不同,交流事務上的共性多一點,政治領域的分歧多一點。
一是對于“九二共識”,這是兩岸60多年來唯一的政治共識,或者說是兩種政治制度、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模式下的最為巧妙的政治對接。對此,大陸強調“一中框架”下的“兩岸同屬一國”;臺灣方面則是更多地強調兩岸間有爭議的內容,這樣做不利于營造雙方探討臺灣政治定位問題的氛圍。
二是對于和平發展的前景,大陸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實現和平統一,臺方則更多強調和平發展的發展過程,避談、少談,甚至不談終極目標。盡管臺灣方面這樣做有其現實要求,但不利于和平發展的長遠動力和情感的累積。
三是對于“臺獨”的危害,大陸的認識要深刻得多,臺灣方面盡管經歷過長達8年的“臺獨之亂”、“阿扁之禍”,但是對于“臺獨”危害缺乏足夠的認識,對于“臺獨政黨”甚至抱有不切現實的幻想。
對于政治議題,大陸的態度積極、向上和樂觀,臺灣方面顯然消極得多。對于商簽“和平協議”,臺灣方面提出了“發展需要、民意支持、議會監督和公投決定”的限制性條件。對于國共兩黨領導人會面,臺灣方面不是積極創造條件,而是制造一些新的問題。對于“民共交流”,民進黨方面缺乏放棄“臺獨黨綱”的勇氣,只是當作策略性手段之一,部分社會輿論也是隨之起舞。
干擾兩岸關系的因素
對于和平發展這一兩岸共同責任的現實因素和現實要求,臺灣方面的牽制和干擾要多一些。如對于兩岸關系發展的速度、進度,有誤解的人不在少數;對于和平發展成果的認定,對于陸客赴臺、實施ECFA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帶來的經濟效益,有不同意見的人不少;對于兩岸19項協議的積極意義,有一些政黨熱衷于惡搞;有些人無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良好的國際氛圍,過分強調單方面擴大臺灣的國際活動空間;有些人有意擴大兩岸存在的各種差異,制造兩岸的對立。
兩岸對于共同責任的不同認識、不同表現,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階段是允許存在的。兩岸不同點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成為兩岸關系前進的動力。
學術機構應貢獻智慧
目前,有關兩岸間政治定位等政治對話,難度和敏感度并存,因此兩岸都提出可以先由民間智庫進行。民間智庫、學術機構和學者有責任為兩岸決策當局提供有見地、可操作的建設性意見、方案,提供理論、政治、政策、效果和影響方面的評估結論。如兩岸關系已經由“先經后政、先易后難、先急后緩”階段,轉入“邊經邊政、由易助難、由急拉緩”的趨勢,如何評估這一趨勢,如何推進這一轉變,學界需要深入研究。對于政治議題,兩岸學者的不同點是,大陸學者顯得積極一些,臺灣學者顯得活躍一些。大陸學界有一句話,叫做“依靠中華民族的智慧來解決”。有學者20年來不定期地發表關于兩岸政治協商的論文,一談到如何對待“中華民國”問題,則用“依靠中華民族的智慧來解決”。作為學者,講了20年的“民族智慧”,也到了用“民族智慧”提出自己見解的時候了。(作者為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