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蘇貞昌兩人將于9月辯論服貿,可望為陷入僵局的服貿協議增添活力。對此,“立法院長”王金平表示,服貿不可能自動生效,“立法院”必須逐條審查,還將舉辦16場公聽會,但他樂觀認為,只要“政府”針對弱勢產業進行輔導和救濟,相信可以克服爭議。王金平強調,臺灣的最大競爭對手是韓國,韓國已與45個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臺灣只和新西蘭簽了,進度嚴重落后,對臺灣十分不利。
王金平已經點出服貿陷入僵局的兩大主因:一是馬“政府”并未說明如何協助弱勢產業,導致相關廠商人心惶惶;二是馬“政府”并未把服貿連結到臺韓競爭,導致人民缺乏危機意識。
韓國最近十年來,不分朝野全力推動自由貿易,目前外貿已高達62%享有關稅減免,如果再加上韓中緊鑼密鼓協商的自貿協議,韓國很可能在2014年將有超過八成外貿享有關稅減免。反觀臺灣外貿只有1%屬于自由貿易,已經導致臺灣廠商大量出走,以便爭取同等關稅減免與韓國競爭。
但馬“政府”討論服貿協議,并未上綱到戰略層次,并未凸顯韓國遙遙領先臺灣的全球FTA布局,不曾凸顯臺韓競爭所導致的產業外流,不曾凸顯臺灣越來越嚴重的邊緣化危機,反而糾纏在戰術層次,陷入個別產業的比較利益得失,陷入擔心陸資來臺的辯論。這種輕戰略、重戰術的朝野攻防,很容易因為“獲利者不愿出面、受損者大聲抗議”的不對稱宣傳,導致反服貿輿論取得一面倒優勢。
服貿早已是馬英九2012年競選政見,但馬“政府”影響評估不足、說帖準備不周、發展策略模糊、黨內溝通不力,至今幾乎擱淺。反觀日本,TPP原本并非安倍選項,安倍直到今年3月才決定加入更大幅度開放的TPP,卻能在7月23日就立刻凝聚國家共識參加TPP,兩人的領導能力差距,有如天地之別。
兩人的最大區別,在于安倍把TPP上綱為日本聯美抗中的競爭戰略,因而激發出日本人的“政治大我”意識,使原本最反對TPP的日本農民也不好反彈;反觀馬英九并未把服貿上綱為臺灣聯合大陸抗韓的競爭戰略,并未召喚臺灣人民的邊緣化危機意識,服貿始終只陷入不同產業之間的“經濟小我”計算。
如今服貿要訴諸辯論,算是再給一次機會把臺灣的邊緣化危機說清楚。王金平一下就點出服貿過關的兩大關鍵,如果馬還抓不到要害,實在令人無語。(《海峽導報》特約評論員、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