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視象——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大陸藝術家王雷的作品“戰(zhàn)利品”是用手紙和報紙制作的。(中國臺灣網(wǎng) 蕪同 攝)
中國臺灣網(wǎng)8月26日北京消息 由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臺灣美術基金會、中國美術館、臺灣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的“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8月26日在中國美術館正式開幕。本次展覽以“交互視象”為主題,匯集了大陸和臺灣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新成果,海峽兩岸各18位參展藝術家的70多件作品涵蓋繪畫、雕塑、影像、聲音和互動裝置等類型,形成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的展覽現(xiàn)場。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出席了開幕式,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臺灣美術館館長張仁吉分別介紹了展覽,來自兩岸的藝術家、文化界人士、媒體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作為海峽兩岸當代藝術交流的品牌大展,這次展覽別有新意:兩岸藝術家的作品首次一對一的并置展出,讓人看到在當代藝術領域兩岸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創(chuàng)作特征。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兩岸當代藝術在傳統(tǒng)媒介和語言,如水墨藝術的交流已十分普遍,但在新媒體和綜合創(chuàng)作媒介創(chuàng)作上所反映的新觀念、新思維、新創(chuàng)意,需要以新的展覽方式呈現(xiàn),這個展覽抓住了兩岸當代藝術的最新特征,并且擇優(yōu)而取,體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品質(zhì),通過作品形成了對話,也實現(xiàn)了藝術家之間人的交流。
本次展覽旨在展現(xiàn)兩岸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交互性”特點,以及在此影響下產(chǎn)生的“交互視象”。走進展廳,映入眼簾的是大陸藝術家展望先生以“石頭”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宇宙系列》,這個系列記錄了石頭自然屬性的兩次轉變,從自然界被復制到一種類似“自然山水”的不銹鋼風景中,顯示了藝術家將傳統(tǒng)語言與當代媒介交互打通的探索。而臺灣藝術家李義弘創(chuàng)作的水墨作品《石頭物語》也是以“石”為意象,但他將水墨的皴染、層迭與攝影的影像效果結合起來,表達了對自然物象的獨特感受。
其次,交互性還體現(xiàn)一種藝術家與觀眾的交流和互動的創(chuàng)作方式。例如,大陸藝術家許仲敏的作品《樓》不斷閃著眩目的藍光,而當觀眾走近作品時,這件龐大的互動裝置會自動旋轉起來,八層“樓”上的“眾生”形象也在旋轉中變幻,展示了藝術家對生命輪回的新認識。而臺灣藝術家蔡坤霖的裝置作品將家庭日常用具用水管連接起來,當觀眾觸碰水龍頭開關時,就會聽見水管發(fā)出的聲音;大陸藝術家吳玨輝的影像作品,讓觀眾看到被拍攝的小物品在屏幕上放大成如山水畫般的風景空間,當觀眾走近作品時,其身影便置身“山水間”。這類作品通過觀眾的參與而實現(xiàn)作品的完成,給人新穎的體驗。
最后,“交互視象”還指展覽本身所呈現(xiàn)出的特點。一方面,通過大陸與臺灣藝術家作品之間的對應,形成作品之間的深度對話與互動。大陸藝術家王雷用手紙和報紙編制的衣飾與臺灣藝術家游文富用竹篾編制的立體書法“天人”二字形成呼應,反映了傳統(tǒng)的手工造物精神。另一方面,展覽由大陸和臺灣策展人共同完成,共同遴選作品,并分別在北京和臺灣展出,也使得展覽本身的意義得到不斷完善,并通過在中國美術館和臺灣美術館舉行的學術研討和公共教育活動,延伸“交互視象”的目的和意義。
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自2009年首次舉辦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已逐步發(fā)展為兩岸當代藝術交流中規(guī)模最大、專業(yè)水平最高的雙年展,并且成為中國美術館和臺灣美術館之間固定合作項目,象征著兩岸在當代藝術交流領域走上機制化道路。“交互視象——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此前已于5月至7月在臺灣美術館展出,在中國美術館的展覽將展至9月25日。(中國臺灣網(wǎng)記者 蕪同)
由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臺灣美術基金會、中國美術館、臺灣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的“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8月26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臺灣網(wǎng) 蕪同 攝)
由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臺灣美術基金會、中國美術館、臺灣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的“2013海峽兩岸當代藝術展”,8月26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臺灣美術館副館長張仁吉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臺灣網(wǎng) 蕪同 攝)
臺灣藝術家徐瑞憲的作品“旅行者之翼”用金屬、銅片、馬達、電線、變壓器、感應器等制作,只要有人走近,金屬片就會煽動象征車票般的翅膀,從而實現(xiàn)與觀者的互動,堪稱神奇。(中國臺灣網(wǎng) 蕪同 攝)
[ 責任編輯:吳彤 ]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吳彤
原稿件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