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開南鑼鼓巷的喧囂,鉆進帽兒胡同,和樹蔭下納涼的老爺子寒暄兩句,和買菜回來的婦人打個招呼。王卬早已成為這個“胡同家族”的一員,但說話仍帶著難改的臺灣鄉音。
在這個尋常的北京巷弄里,王卬和他的大陸妻子經營著一家叫“醉虹樓”的臺灣餐廳。樸素的食材,經由悉心烹調,生發出別樣的“臺灣味道”,從胡同深處飄出。那美味之所以備受食客青睞,更因其中沁著這個兩岸“夫妻檔”對生活的夢想與堅持。
王卬來大陸已是第十九個年頭了,剛來時他在上海做餐飲,兼營挖土機設備租售生意。第一次創業并不順利,事過多年再回想,他笑著說:“也不是沒有回報啊,我收獲了我的妻子。”
結束上海的生意后,王卬原打算“收手”回臺灣。一次到北京探望弟弟的行程,一次無心插柳的“胡同游”,讓他改變了主意。
窄窄的胡同,古樸的四合院,晨間提溜鳥籠散步的老人,黃昏里圍著下棋的鄰里……老北京的生活氣息迷住了這個臺灣男人。特別是傍晚時分,各家各戶的菜香“流竄”在胡同里,東家餃子西家面陸續出爐,人們不忘彼此分享,這讓王卬自然地想起了小時候生活的臺灣眷村。
當時在北京經營臺灣小吃的店家極少,喜愛胡同生活的王卬和妻子看好未來的市場,就決定留在這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城市,展開二次創業。
和許多“北漂”族一樣,這對兩岸夫妻一路走來歷經艱辛。小胡同人流量小,剛開始時,王卯和妻子每天坐在店里,彼此相望,偶爾進來一個客人,吃碗鹵肉飯便離開了,夫婦倆又繼續面對空蕩蕩的屋子。
“前三年,錢基本都往外扔。”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每天一大早,王卬都會騎上三輪車,拉著太太去距離不近的一個菜市場采購,就因為“那里的食材品質更好”。
買回菜來,夫婦倆就扎進廚房,精心烹調每道菜品。比如他們的招牌鹵肉飯,看似家常,但從鹵肉、鹵蛋到蘿卜干、酸白菜,洗、切、晾、鹵,道道工序都須親手料理,對每個細節都追求到位。
王卬認為,臺灣小吃要贏得北方顧客青睞,最重要的是得加進去“誠意的味道”。夫妻倆十分重視傾聽客人的意見,針對北方人的口味對菜品進行了不少調整。
通過努力與堅持,小店漸漸累積人氣,一傳十、十傳百地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名頭。如今,到了下午兩三點,“醉虹樓”還有顧客不斷進出。
近幾年南鑼鼓巷火爆興起,而隨著兩岸往來更趨熱絡,“臺灣熱”風行大陸,王卬夫婦的生意也越來越好。到這里來的,不僅有常住北京思念“家鄉味”的臺胞,還有慕名而來尋找地道“臺灣味”的大陸游客。
生意更忙了,但王卬還是喜歡走近客人,和大家侃上幾句。聊胡同,談臺灣,一來二去,王卬和許多回頭客成了好朋友。餐廳墻面一角,貼著夫婦倆與一些演藝界人士的合影。其中一位是香港著名導演徐克,王卬“爆料”說,徐克來吃飯常會打包一碗牛肉面帶走,而要求把湯、面、牛肉、蔥花、香菜都分開放。
胡同是最接地氣的,王卬夫婦的臺灣餐廳也處處充滿家的味道。墻上掛著王卬三兄弟的生活照,還寫著“永結同心三兄弟”。兒子上幼兒園時的畫掛了很多年,今年11歲的孩子說著一口不同于父母的“北京腔”。每年,這一家三口都要回一趟臺灣,去探望王卬的父母。
晚餐時間到了,胡同里的“臺灣味道”又濃郁起來。跑堂的老板,在廚房操持的妻子,一旁玩耍的兒子,無拘無束的客人,“醉虹樓”就是這般家庭餐廳的模樣。(記者 吳彥君 李翔)
[ 責任編輯:張曉靜 ]
原稿件標題URL: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3-08/08/c_116867871.htm
原稿件作者:吳彥君 李翔
轉載編輯:張曉靜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