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九次會談在上海東郊賓館舉行。雙方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及相關附件。圖為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右)和;鶗麻L林中森在簽字儀式上。中新社發湯彥俊 攝
兩岸兩會領導人第九次會談21日在上海舉行,并簽署《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22日,臺灣多家報紙均在頭版刊登相關消息,并指出該協議的簽署有利于促進兩岸服務業相互投資與貿易,開啟兩岸經濟新紀元。
《中國時報》引述學者分析指出,服貿協議的簽署有助于臺灣業者布局大陸,若服貿效益能夠落實,日后對吸引其他外資也會有很大幫助。
《聯合報》和《經濟日報》均認為,除了已經有諸多討論的電子商務、醫療機構、旅游業之外,大陸建筑行業對臺商的開放是一大亮點,將有利于臺灣業者搶占大陸“十二五”規劃公共工程商機,亦可進一步帶動周邊臺資企業發展。
《經濟日報》發表題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開啟臺灣新機會》的社論指出,服貿協議是兩岸自2008年開始推動經貿正常化及自由化最具指標性的協議,開啟了臺商在傳統制造業之外進入大陸內需巿場的關鍵,對臺灣具有實質效益。
社論指出,臺灣業者在大陸享有超外資待遇,陸資來臺最多等同外資,若以雙方借由服貿協議爭取優惠待遇的初衷來看,臺方可謂達成任務,而陸方也獲得擴大陸資赴臺的廣度及深度,無疑是雙贏的局面。
社論說,臺商在大陸享有眾多超外資待遇,意味著能較日、韓、新甚至歐美等其他競爭對手取得先機,加上文化語言優勢,將可提供臺灣業者少則鞏固成果,多則開拓市場的利益。兩岸服貿協議應只是起點,兩岸應按照協議第16條的規定,繼續擴大開放幅度。同時也期待本協議能為臺灣開創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契機。
《旺報》評論指出,兩岸互惠更上層樓。服貿協議不僅標志著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也將使臺灣的服務業在大陸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兩岸的合作又向前邁了一步。
文章說,大陸的產業政策逐漸轉向內需,服務業的發展已成為未來的趨勢,際此臺灣經濟亟待突破,而臺商又面臨轉型升級的時刻,服貿協議的簽署有如及時雨,挹注了當前陷入困境的臺灣產業。這項協議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公平開放的精神,對于兩岸的交流互動模式,又開啟了新頁。
該評論還指出,在野黨的批評多偏向政治訴求,而不是針對服貿協議的實質內容而論。臺灣的經濟要脫困,要走進國際,如果連兩岸的經貿交流都跨不出去,又如何能在世界立足?相較于大陸,臺灣的服務業有更優勢的營運制度和模式,服貿協議簽訂之后,才正是臺灣服務業伸展手腳的開始。
《工商時報》分析指出,對臺灣而言,最大的問題在于時間。相較于香港,臺灣與大陸在切入區域經濟合作的步伐上較快,但礙于起跑晚,當局一直希望能盡早與大陸建構起自由貿易化的格局,以利增強對外競爭力。而簽署服貿協議,是縮短時差的重要一步。(記者 路梅劉舒凌)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