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公益論壇15日在廈門舉行,臺灣民意代表陳碧涵女士談及慈善機構公信力問題時指出,希望讓每一個慈善力量“真的在公開透明到位的情況下做”。
海峽論壇于本屆首度舉辦兩岸公益論壇。當天,來自兩岸各界的公益領域人士進行交流切磋、分享經驗。
作為現任臺灣民意代表的陳碧涵在論壇短暫休息期間,被多名記者圍住采訪。
在陳碧涵看來,做公益事業,持續性很重要的,不能是“臨時的”或“基于激情就去做了”。她認為,如果沒有考慮到后續需求的話,會造成更多的資源浪費。
陳碧涵向記者介紹了臺灣公益事業的發展情況。她認為在公益事業方面,“臺灣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有經驗的,而這種經驗里,優勢在于它的系統性、計劃性,還有就是政府和企業是有些搭配的!
她舉例說,臺灣有鼓勵企業稅收免稅的配套制度。“所以當有什么需求的時候,每個人的力量會做最好的平均值,什么時候誰會去介入,這些東西其實不需要開會討論,每個人都會知道自己是在什么時間點要進去,什么人是先期部隊,這已經有個默契。”
在陳碧涵看來,應該把社會的力量和社會的所有愛心同步在一起,因為經濟的強大,最后是要為了滿足民眾的生活幸福感,幸福感來自每個人都有顆愛心,可是這個愛心如果沒有好好的發展它,其實是相當的可惜。
陳碧涵說,希望這樣的論壇能夠不斷地發展下去,因為每一個階段到每一個程度,社會經濟會有不同變化,在不同變化的時候我們有一些應該需要相應的經驗來共同討論。
陳碧涵以小額捐款舉例,她認為小額捐款是給很多民眾表達他們參與社會、共同建構社會的一個力量。如果每個人都有這種覺悟的話,不管是1塊錢2塊錢,或者它是一個力量、一個行動,都會使我們覺得整個中國的強大是讓大家不可忽視的。
談及時下熱門的慈善組織公信力問題,陳碧涵指出,臺灣也討論過這個問題。比如說,當民眾在募款的時候,募款上面說這個是全額捐助的話,可事實上有時候會看到有些人不一定是全額捐助。他說他會慢慢的給,這可能和社會的期待有些不同,所以說系統化、制度化很重要,我們希望把這每一個力量真的在公開透明到位的情況去做。在做公益的時候,這個部分要同時去建構它。
陳碧涵指出,每個人都會在意自己的愛心是不是有真的有被發揮?她說,在臺灣,民眾在呼吁之前,大部分單位都要取信大家。比如說你的錢會捐到哪里,他會把這個去向跟使用情況回饋給捐款單位或人,這個是都有的。
她舉例說,臺灣之前對日本3·11大地震賑災時候,也有民眾在詢問,會有這樣的自覺性,關心這些捐款是不是到位。這種情況下,相關單位會出來回應,讓民眾了解實情。她認為必須要有一個很清楚的制度,把每個款項、每個“力量”的流動,跟社會交待。她強調,“這種推動在制度層面上要同步”。
在賑災方面,對于記者關于兩岸是否通過互派志愿者等機制幫助救災的問詢,陳碧涵表示,能用民間的力量更好,很多事情不一定要有關部門直接指導,因為民間能量更大、更有彈性。
陳碧涵認為,根據目前兩岸的經驗,只要一有事情,民間早就走到臺前面,這種機制其實已經有了,因為我們大家,同根同種的民族性感情,如果在民間上做的相當棒,政府就應該樂觀其成,而且是應多鼓勵。(記者 吉翔)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