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花開滿大街小巷的季節里,第五屆海峽論壇于6月15日在廈門召開。
海峽論壇已經走過了四個年頭,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大舞臺。本屆海峽論壇的召開,將會在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交流和傳承,構建兩岸共同文化認同,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等方面,繼續顯示出獨特的功能,并發揮出積極的作用。
順民心 民間交流走向“常態”
“我來自臺灣嘉義”,“我的祖籍在福建漳州”……在海峽論壇上,來自臺灣的基層民眾這樣開啟交流之門。
“人與人之間有互動才有感情,兩岸民間交流一定要大力推廣。”臺南市的洪玉鳳道出了兩岸人民的心聲。
2009年,讓兩岸普通百姓直接參與論壇一度被評價為“一個大膽的設想”。“有必要花費這么多人力物力講些家長里短、族譜鄉情嗎?”然而,質疑的聲音很快就在首屆海峽論壇上“消聲”了。
首屆海峽論壇,臺灣島內所有縣市均派代表參加;第二屆,步入“以基層民眾為主角、以社會化為基礎的兩岸交流新時代”;第三屆,明確論壇舉辦時間地點和基本模式常態化;第四屆,海峽論壇已被譽為“兩岸民間交流第一品牌”。
本屆海峽論壇將成為迄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范圍最廣的兩岸大型民間交流活動。兩岸交流實現了制度化、常態化。
重民生 民眾享受政策“利好”
每一屆海峽論壇,掌聲最熱烈的無疑要屬惠臺新政策的發布會現場。
第三屆海峽論壇上,開放赴臺“個人游”的惠臺新舉措消息一出,立即受到兩岸同胞的極大關注。在論壇大會上發表演講的桃園縣縣長吳志揚向大陸游客推介起了自己的家鄉。他說:“只要你在桃園住一個晚上參加相關的游程,我們就提供價值688元人民幣以上的優惠措施。”
每年祖國大陸都會在海峽論壇上推出惠臺新政策,從第一屆“祖國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等8項具體方案”,到第二屆“促進兩岸航空運輸業發展的7項政策措施”,再到第三屆“開放赴臺個人游等10多項惠臺舉措”、第四屆“臺胞臺生就業規定放寬等8大惠民新政”。
越來越多的“更深層對話”帶來了一系列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新政策、新舉措,讓民眾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利好”。
貴同心 兩岸經濟實現“共贏”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不管是哪方遭遇困局,對方都應毫不猶豫伸出援助之手。
近幾年,臺灣的優質好米,因為生產過剩,導致稻田休耕。去年海峽論壇,讓臺灣農民從“無米樂”蛻變為“有米樂”。據了解大陸2012年輸入臺灣大米525噸,廈門成為臺灣大米輸往大陸的第一口岸。
海峽論壇為兩岸的經濟往來開辟了黃金通道。截至2012年底,福建省累計進口臺灣水果3萬噸,廈門連續5年成為臺灣地區水果輸入祖國大陸的最大口岸。
涌動的商機,讓海峽論壇更受青睞,為業界搭起了攜手合作的平臺。當廈門將建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的消息在海峽論壇傳開后,早已“望穿秋水”的臺灣業者紛紛加快進入祖國大陸的步伐。
一灣淺淺的海峽,承載的已不再是鄉愁,而是憧憬,是希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愿景。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