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會晤觸及“深水區(qū)” 摸底政治對話可行性
2009年中國國民黨第十八次“全代會”上,接任黨主席的馬英九(右)從原黨主席吳伯雄(左)那里接下印信。卸任的吳伯雄隨后多次奔波兩岸。如今他們的授信互動再一次成為島內關注的焦點。資料照片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定于6月12日至14日率團訪問北京,將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進行一場“習吳會”。臺灣媒體透露,國共雙方將“觸及敏感的兩岸政策基調”。國民黨中央定調這是黨對黨的正式高層對話,不僅馬英九行前親自接見訪問團,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一度位列訪問團名單內,引發(fā)諸多想象空間。甚至有臺灣媒體大膽預測,吳伯雄北京行或為政治議題談判做準備。
政治對話能否破題?
島內媒體分析,“習吳會”將采取何種表述來進一步鞏固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是推進臺海和平穩(wěn)定的重要指標。2005年4月“胡連會”曾達成國共兩黨60年來的正式和解。此后國共對話平臺成型,并發(fā)揮了臺海穩(wěn)定器的作用。
島內“中央日報網(wǎng)路報”7日刊發(fā)文章說,日前馬英九鄭重強調,“不推動臺灣獨立、不推動一中一臺、不推動兩個中國”。他以黨主席身份委托吳伯雄會見習近平時,這“三不”將會是兩黨除了重申“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之外,增強政治互信的又一明確宣示。
對于“習吳會”是否觸及兩岸政治對話,相關人士不愿多談。島內有專家坦言,國共透過高層對話,就是要厘清雙方的立場與底線,先為兩岸政策定調,相關技術問題再交由“國共論壇”討論。
臺灣《中國時報》分析稱,從馬英九近期談話看出,臺當局不急于進入兩岸政治對話,希望借由采取堆積木策略,逐一架構兩岸關系。而大陸近期則不斷拋出兩岸政治對話的風向球。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