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甜不辣、粉圓、板條、雞排……這些臺灣經典美食,近日因臺灣“毒淀粉”風波愈演愈烈而深陷“染毒”疑云,臺灣食品安全也面臨繼2011年“塑化劑”事件后的最大危機。
“毒淀粉”事件被踢爆源自今年3月間,臺灣嘉義縣調查站接獲檢舉稱,在食物中發現含順丁烯二酸的有毒淀粉。隨著全臺展開徹查,“毒淀粉”事件雪球越滾越大。
順丁烯二酸又名馬來酸酐,是工業原料,加入淀粉后可增加食物的彈性、黏性及外觀光亮度,但會對人體腎臟造成極大損傷。
臺灣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梁說,一片雞排上通常會有將近200克的酥炸粉,如果酥炸粉里有“毒淀粉”,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年人,一年只要吃下20片雞排,就可能造成不孕或影響腎臟功能。
經檢查,含有“毒淀粉”的不乏一些名小吃,如基隆廟口夜市的百年老店“天一香肉羹順”。臺灣出口至新加坡的11項淀粉制品也被驗出含順丁烯二酸,包括知名的阿甘綠茶、臺南上智關廟面、伯思美的珍珠粉圓等。
截至26日,臺灣各地衛生局封存問題淀粉超過200噸。稽查人員表示,50公斤順丁烯二酸能調制出6000公斤修飾淀粉,產量相當大,恐怕已流向下游的夜市、小吃攤檔。
臺灣人喜歡用“Q”來形容食物爽滑勁道,“毒淀粉”事件一曝光,民眾不禁談“Q”色變,臺灣享有盛名的小吃更面臨嚴重信任危機。臺灣高雄知名小吃黑輪大王在被查出進貨來源含“毒淀粉”后,已暫時關門停業。
臺灣珍珠奶茶年產值高達10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被譽為“東方的可口可樂”,而珍珠奶茶的“珍珠”正是用淀粉制成。記者走訪臺北街頭多家飲料店時詢問得知,因為“毒淀粉”鬧得人心惶惶,這幾天珍珠奶茶銷售量大受影響。
除“毒淀粉”外,臺灣近期還查出“毒醬油”及濫用過期原料,為食品安全連續敲響警鐘。
27日,臺灣衛生主管部門宣布啟動即日起采取“堅壁清野”政策,三天內清查全臺所有淀粉廠,確定問題淀粉的來源、流向、回收情況。自6月1日起要求所有臺灣淀粉類原料制造商或販賣商需提供安全證明給下游廠商,并明顯張貼在店家供消費者檢視確認,違者最重罰款15萬元。
此外,臺灣立法機關也擬審議“《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針對不肖業者使用有毒危害人體健康的原料制造食品,最高罰金由6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
臺灣媒體刊文說,從“塑化劑”到“毒淀粉”,主管部門一直在補破網,難保不會有下一個食品安全未爆彈。有民眾稱,如果只會亡羊補牢、沒有痛定思痛,“毒食恐慌還會層出不窮”,呼吁主管部門“上緊發條”。
臺灣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張智剛表示,塑化劑風暴后,臺灣的食品安全問題一再發生,追查黑心食品源頭耗時費力,消費者處于風險之中,因此,臺灣應建立“食品履歷”制度,強制廠商標示食材來源。(記者李寒芳 裴闖)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