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陸最早舉辦的兩岸經貿展覽會之一,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簡稱“海交會”)18日將在福州拉開第十五屆的帷幕。
海交會組委會17日向中新社記者透露,臺灣地區商協會及機構20個團組200余人應邀參會;海峽兩岸旅游文化展區、海峽兩岸機電展區、臺灣特色食品展區、臺港澳日用精品展區齊亮相;臺灣參展企業約510家,比去年480家增長6.25%,使本屆“海交會”“海峽”特色更加鮮明。
“海交會”的前身是1994年創辦的福州國際招商月。福州國際招商月創辦以來,“兩岸合作”便成為突出的一大主題。隨著兩岸關系發展,由福州國際招商月演變而來的“海交會”促進兩岸經貿交流的特色和作用更是日益凸顯。
盤點歷屆“海交會”,多項“第一”助力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發展,“先行先試”的元素格外耀眼:
1999年,福州國際招商月首次冠名“海峽科技文化博覽會”,第一次確定“海峽”主題,成為大陸最早舉辦的兩岸經貿展會之一。
2000年,臺北電腦同業公會首次組團參展,在展館特設臺灣資訊館。
2001年,簽訂具有歷史意義的“兩馬協議”,率先形成“兩馬先行”的格局。
2002年,簽訂向馬祖島供水協議,實現大陸首次向臺灣地區供水。
2004年,澎湖地區首次組團參展。
2005年,首次組織臺灣農產品參展,實現臺灣水果首次“零關稅”直航福州。
2006年,率先擴大臺灣農產品準入及零關稅種類和范圍,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
2007年,率先啟動福建沿海與澎湖地區貨運直航,臺灣臺中六縣市首次由地方政府組團參展參會。
2008年,福州市政府與臺北市政府簽署加強交流合作共同聲明,這是海峽兩岸地方政府簽署的首份協議;同時,參展的臺灣縣市首次基本覆蓋臺灣全島(除花蓮、臺東兩縣)。
2009年,“海交會”推出“兩岸郵件總包直封關系啟動儀式”。
2010年,大陸首次正式從臺灣引進大米。
2011年,“海交會”首設ECFA早收清單產品展區,開創了ECFA正式實施以來海峽兩岸大型經貿展會開辟此類展區的先河。
2012年,海關總署福州原產地管理辦公室揭牌成立,這是大陸首個專門負責管理對臺優惠和非優惠貿易原產地業務的機構。
“海交會”見證了兩岸合作的先行先試,也推動了榕臺合作的持續深化。如今,福州在“三通”直航、文化交流、民間往來、居民赴臺個人游等方面都走在大陸前列,“兩馬同春鬧元宵”、“海峽兩岸合唱節”等活動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特別是,福州建立臺商投資區、閩臺文化創意產業園、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福清臺灣農民創業園等涉臺園區,臺商投資區面積由1.8平方公里擴大到13.26平方公里,迄今已批準臺資項目(不含第三地)2143項、合同臺資41.34億美元。
榕臺之間的區域潛在優勢轉化為了兩岸經貿合作的現實優勢。福州借力“海交會”,積極先行先試,深化榕臺合作,促進兩岸共同繁榮。(作者 羅欽文 郭熙嬋)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