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今天刊登一名在臺大陸學生的文章《 淺談臺灣當前的語言文化現象(二之一)》,作者在文中說,她駐足于臺灣的時間越長,就越加感到迷茫,因為發(fā)現身邊臺灣學生的古文水平沒有想象的高,還有平日里同學間的用語,詞匯貧乏、語法錯亂。
文章摘編如下:
我來臺一年后有些關于語言方面的經歷和不解。
全球化的席卷,在當前,幾乎無一國得以完全“幸免”。說白了,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幾乎深植于同一片藍天下的每一寸土地。炎黃子孫總以5000年的華夏文明自傲,似乎連鋼筋鐵骨、所向披靡的政治問題都無法隔斷這種認同。
但作為中華文明體態(tài)最大的傳承者,大陸如今卻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全世界保存中華文明最完整的地方是在臺灣。不僅是文字的因素,香港亦是保留繁體字,但是卻從未被當做是中華文明的傳承佳所。
而臺灣這樣一座小小的“孤島”,文物、建筑、文學、教育、人際溝通、意識形態(tài)等等,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的確都閃爍著儒家文化的光芒,盡管同時臺灣社會一直未曾停歇追逐資本主義風潮的腳步。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