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憂心變成今天的欣慰——臺灣專家肯定三峽文物保護成效
“重走三峽,看到當年熟悉的文物古跡不僅保存得很好,而且更具社會教育功能,我們當年的憂心變成了今天的欣慰。”臺灣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董事姚浙生說。
三峽工程于1992年4月獲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興建。消息傳出后,海內外高度關注,一些臺灣同胞對相關文化遺產保護存有疑慮。
為充分聽取臺灣同胞的意見,1993年3月26日至4月7日,海協會、臺灣海基會、國家文物局、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共同組織兩岸文物考古專家,組成“長江三峽文化遺產保護考察團”對沿線各地的文化遺產進行考察。這成為兩岸文物界隔絕40余年后雙方首次共同完成的田野調查。
“當年我們確實充滿了疑慮。”參于組織1993年考察活動的姚浙生說,我們一方面擔心大陸方面會不會按照承諾保護三峽文物,另一方面擔心所謂的保護工程會不會只是做樣子。
考察中兩岸專家共同形成的諸多意見與建議,在隨后編制的三峽文物保護規劃中得到體現。
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9年全部完工。截至工程完工,大陸方面在文物保護方面共投入資金19億元,7000余名考古工作者在沿線各地共發掘出土文物24萬件,基本完成了對白鶴梁、石寶寨、屈原祠等1087處不可移動文物的搶救與保護。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