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受到外部出口環境影響,臺灣經濟進入了2009年下半年以來的最寒冷時候,出口額已有6個月滑坡,第二季經濟負增長,前8月的經濟增速位居亞洲“四小龍”之末,也處在亞洲各經濟體的后段班。
越寒冷時,越需要抱團,抱團才會溫暖,抱團才有力量。在這方面,臺企有著很好的經驗,臺企靠著“抱團”發展壯大,并遠征海外,取得了輝煌戰績。臺企的抱團,究竟是如何抱的呢?其中有何秘訣?
垂直整合 從家族企業到“企業家族”
臺灣最顯赫的有七大家族企業,包括國泰和富邦集團的蔡氏家族、新光和臺新集團的吳氏家族、臺塑王氏家族、中信集團及臺泥公司的辜氏家族、鴻海集團的郭臺銘家族、遠東集團的徐旭東家族、奇美集團的許文龍家族,這幾大家族占臺灣百大企業資產額的近四成。
不過在臺灣,“企業家族”同樣令人贊嘆!例如臺灣東元電機公司,它把上游的零組件供應小廠組織起來,把彼此的買賣關系變成伙伴關系,東元電機每次買零組件,不是比哪家供應商的價格低,而是之前就輔導供應廠商如何規范生產流程,協助這些廠商達到品質要求,屆時交貨則實行“免檢”制度,以此縮短供貨時間。
臺灣中衛(中心衛星)發展中心副總經理陳耀魁對此解釋稱,東元電機是中心工廠,供貨小廠是衛星工廠,中心帶動衛星,大手牽小手,就形成了產業集群。
據了解,臺灣自1980年代起開始有規劃地推動產業集群,如今形成了新竹科技園區的半導體、光電產業,臺中的工具機產業、高雄的游艇產業等聚落,這些產業集群的上游是配套廠,中游是制造廠,下游是營銷企業,由中心的制造廠給上下游的配套、營銷企業訂單,以此完成產業鏈的垂直整合,以企業合作代替了企業合并。
陳耀魁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時,臺灣一些衛星工廠面臨資金鏈緊張,不少中心工廠就與銀行協調,允許那些配套廠商把交貨當成向銀行貸款的抵押品,幫助緩解了衛星廠商的融資難題。
水平整合 變競爭對手為合作伙伴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因為同行的客戶往往雷同,一個客戶買了我的服務或產品,就不會再買你同樣的服務或產品。
然而臺灣在打造產業集群過程中,促成了同行之間的水平整合,把同行捆綁起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了臺灣產業集群在全球排名靠前的競爭力。
舉例說,長期以來,臺灣以“自行車王國”聞名,出口量曾達到近千萬輛,穩居全球之冠。但后來同行惡性競爭加劇,加上臺灣最重要的兩大自行車企業巨大、美利達業務逐漸外移到大陸、東南亞等地,臺灣自行車產銷量急轉直下,到2002年產量跌到了350萬輛,成為垂暮產業。
在這種情形下,巨大、美利達這兩個冤家握手言和,坐到了一起,聯手找來十幾家專業零組件廠商,兩家企業的訂單全交給這些零組件廠商,并輔導他們提升品質,降低成本,壓縮交貨時間。
巨大、美利達還一起把創新、美學理念引入新研發車型的設計之中,提高了新車型的附加值。2004年臺灣自行車外銷量止跌回升,達到了430多萬輛,而且單價大大提高,僅以外銷高峰時近一半的數量,卻賣到了相當于高峰期的外銷總金額。
對此,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上海國福集團董事長葉惠德本月上旬在廈門很有體會地說,企業單打獨斗的時代早已過去了,現在是“打群架”的時代,團結起來才有力量。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也表示,雖然臺灣經濟的宏觀指標近來很不理想,但是微觀指標,也就是企業競爭力卻依然表現良好,大陸企業遠不能及,臺企競爭力其中就包括善于抱團,打造出領先全球的產業集群競爭力。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