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投縣教育工作者與西什庫小學校長教師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 劉承思 攝)
中國臺灣網7月4日北京消息 “我們有義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讓學生了解、喜愛并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臺灣竹山中學校長吳明雄表示。4日,臺灣“南投縣教育工作者文教參訪團”應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邀請,參觀了北京西什庫小學,并與該校校長及教師進行了座談。
參觀過程中,掛在走廊墻壁上的名人名言、隨處可見的精美剪紙等細節引起了臺灣教育工作者們的興趣和好奇。座談會上,“這些剪紙作品都是學生做的嗎?你們是設置專門課程教學生做剪紙,還是用別的方法?”這兩個問題引出了一連串的討論——如何傳承并弘揚中華文化。
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需要一個平臺,但亞洲國家普遍繁重的課業壓力使得學生很少有精力去研究中華文化,因此,如何建設并維護好這個重要的平臺并使之發揮作用,是兩岸教育工作者們十分重視的問題!
“我們一直十分重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將之穿插在課程和學生選修的內容中,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有越來越深入的了解!蔽魇矌煨W校長阮平先生說!拔覀冎卦谂囵B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認真去鉆研,才能去傳承去弘揚。”
西什庫小學的周欣主任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除了在課程中穿插傳統文化知識,還會在校園午間廣播中向學生講解傳統文化,例如剪紙工藝的歷史、流派等。另外,我們也進行一些特色的校外教學,例如帶學生去參觀四合院,切身感受四合院的文化氛圍!薄
目前,臺灣的“少子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小學升初中是免考直升,初中升高中也有望實現免考,學生們的升學壓力相對減輕,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各種知識,因此,一些學校已經開展各種各樣的中華傳統文化相關課程,以及針對性較強的校外教學!
來自臺灣的陳燕慧女士說:“臺灣中小學每年定期進行遠足活動,相當于大陸的春游,不太一樣的是,臺灣學生遠足時會走進社區、郵局等地方,去了解自己平日里忽略的細節,以此來完善對社區的傳統、人文文化的理解,并增強責任心。”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學生是民族未來的希望,兩岸同胞同根同文。兩岸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多地進行交流,從而發現更適當、更好的教育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學生能夠擔起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的重擔!眳敲餍巯壬f。(中國臺灣網記者 劉承思)
[ 責任編輯:劉承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