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價油價雙漲,在島內引發囤貨潮。記者看到,為因應漲價,有市民開始囤積衛生紙、洗漱用品之類可以長期保存的日用品。還有居民對記者表示,粗算下來,各種生活物品都要上漲10%到20%。有島內媒體分析稱,島內民眾囤貨與過去消費經驗有關。以2008年7月油電雙漲為例,當月色拉油大漲六成相當驚人。
島內媒體形容,漲價壓力讓庶民和商家“哀聲一片”,臺灣人的緊日子來了。
島內最大話題
受國際油價上漲影響,4月2日島內油價上調10%以上。調價前夕,加油站前排起長長的車龍。回想起當時情景,在臺北做公關的邱小姐直喊“夸張”。她每天騎機車上下班,車子加油費上漲壓力不小。
更加沖擊民眾心理的是電價跟著上漲。4月12日臺“經濟部”宣布,5月15日起全面調漲電價。居民用電漲16.9%,商業用電漲30%,工業用電平均上揚35%。
油電價格齊漲帶動物價全面上揚。無論大型超商、雜貨小店齊齊喊漲。也有商家努力讓民眾“無感漲價”,在分量上下工夫:油條變短,比薩餅上肉塊減少,超商里餅干、蛋卷包裝縮小……
商家運營也壓力不小。島內媒體報道,大型百貨公司新光三越電費成本將上漲三成,太平洋SOGO百貨電費成本每年陡增近億元新臺幣。此外,臺北晶華電費每年將增加近2000萬元新臺幣,目前先要求員工節流,“再不行就調整房價或者變更餐飲菜單”。
翻開報紙,每天都有關于漲價的新聞;打開電視,各路名嘴圍繞該不該漲爭個不休。“漲價”儼然成為島內時下最大的話題。
長痛還是短痛
過去幾年,適逢島內選舉密集期,國際油價雖然有起伏,但在選票的壓力下,油電價格被當局“凍漲”,島內物價環境相對溫和。如今,臺灣當局暫時不再有選舉壓力,加上近期國際油價漲得太兇,島內油電企業不堪經營壓力,大幅調整能源價格,已是箭在弦上。
4月16日,臺“經濟部長”施顏祥公開說明,低能源價格的時代已過去,燃料價格持續墊高臺灣電力公司成本,發電成本低于平均電價,臺電已累積虧損高達1179億元新臺幣,調整電價是合理化行為。
臺當局還指出,動力能源維持在低價位,造成生產生活浪費,調漲價格回歸市場,能促使民眾形成低碳生活習慣,也迫使廠商產業升級,淘汰浪費資源的產能。
4月17日,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公布最新預測,側面支撐當局政策。預測認為,油價電價一次性調漲到位,大體上不會造成持續性壓力,通貨膨脹能夠被控制在2%的溫和范圍之內。
臺灣知名經濟學者朱云鵬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總體上支持當局調價行為。他說,物價已經積累了一段時間沒有變化,現在的確需要調整。“已經不漲不行,否則價格累計越來越高。長痛不如短痛。”不過,朱云鵬認為:“一次性調漲引發比較大的反彈。也許,可以采用更為緩和的方式,比如不要一次調整到位。”
危機中的挑戰
價格調整勢在必行,并且按目前情形來看,一次到位的漲價方式幾成定局。無論生產或是民生,遭逢如此大幅度價格震蕩,“痛”是免不了的,然而各方以危機為轉機,才能“痛”得值得。
島內媒體報道,臺當局已經緊急約談幾大超市和賣場主管,要求后者落實平抑價格措施。此舉引來業者質疑,漲價源于當局調漲油電價格,商戶經營必須隨行就市,如今當局“挑起漲價,又要商家凍漲,這樣怎么解釋得通?”
也有“立委”對本報記者表示,不接受“經濟部”漲價計劃的說明。“沒有對民生和經濟受漲價沖擊進行整體分析,怎么能端出一個漲價計劃?‘經濟部’也承認,臺電管理上有問題,但問題至今沒有檢討,就端出連盈余都計算在內的漲價計劃,實在有些過分。”
臺當局政策解釋顯然應該更加到位,倘若應變不力,將面臨嚴重信任危機。
不過,就大小企業而言,“抗漲”也是調整經營思路的機會。臺灣《聯合報》介紹,知名面包師吳寶春盡量避免高溫爐子冷卻再重新啟動,大大節約用電量,于是店內60多種面包,在漲價風潮中仍能維持原價,贏得顧客。這便是商家面對漲價反向操作的成功案例。
油電雙漲,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議題。它牽涉臺灣社會上上下下,由此引起的紛爭一時難以落幕。臺灣社會如何走出漲價風潮陰影,從中得到什么經驗和教訓,值得觀察。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