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赴臺入學的大陸學生,成為兩岸關系歷史上的“第一批”。時過半年,這些“敢吃螃蟹”的年輕學子在臺灣有一番怎樣的心路歷程?為何困惑?因何難過?他們不知不覺已走入兩岸交流的大時代,一直有關注的目光追隨這個群體。
馬英九說:對陸生限制太多
兩岸間的事說復雜可真復雜。到異地甚至異國結婚、探親、上學在今天早已是家常事,大陸學子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跨洋求學,遍布世界,但是臺灣一直對大陸學生說“NO”,呼吁開放的和堅拒不納的甚至在“立法院”大打出手,有人高喊:“為什么讓大陸學生搶我們的學校?搶我們的飯碗?”
事實是,臺灣教育資源過剩,很多學校多年生員不足,運轉困難,以至有總分38分被大學錄取的笑話傳出。臺灣的大學校長們不分政治傾向,皆呼吁開放大陸學生入臺。利益與意識形態的較力之下,臺灣當局修改規定,即簡稱的“陸生三法”,從去年秋季開始,有限制地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
限制可謂苛刻,可歸納為“三限六不”,限制招生的高校、限制陸生總數、限制醫學學歷采認、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內部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期間工作、不能入臺就業、不得報考公職……
這個捆綁式的開放政策出臺,有臺灣同行仍然憂心忡忡地問記者:“大陸那么多人,今后我們的校園會不會擠滿陸生?”記者反問:“如果大陸學生拿到了香港大學、甚至歐美名校的獎學金,為什么要到臺灣來?”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