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兩岸民眾的大交流大聚會
——寫在第三屆海峽論壇閉幕之際
被譽為兩岸“草根”嘉年華的第三屆海峽論壇17日落下帷幕,為期一周的盛會吸引逾萬名臺灣同胞參與,一系列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新政策、新舉措陸續出臺,一場接一場緊扣民風民俗和鄉情鄉誼的主題活動異彩紛呈……從鷺島廈門到整個八閩大地,親情友情互敘,歡聲笑語不斷。
三屆海峽論壇越辦越好越紅火,“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定位至為關鍵,正是以最大程度上關注民生,傾聽民意,匯集民智,海峽論壇成為兩岸民眾之間的“連心橋”,不斷聚集起兩岸“大交流、大融合、大發展”的民意力量。
聚焦基層 讓老百姓唱大戲、唱好戲
作為兩岸民間交流盛會,第三屆海峽論壇更加突出“聚焦基層、共享成果”的主議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12日在論壇大會上表示,今后,我們將繼續依靠基層、服務基層、造福基層。在制定和實施具體政策時,更多傾聽基層民眾的聲音,了解基層民眾的需求。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在論壇期間表示,“聚焦基層”,就是要將更多的關心和資源投向基層,展現民眾的創造力和主人翁精神,發揮民眾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力軍作用。12日晚,王毅一身休閑打扮,前往廈門市中山路逛臺灣特色廟會,一見到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他就說:“我今天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過來吃小吃的。”
“基層”是海峽論壇的頭號關鍵詞。“民間性、草根性、廣泛性”的定位,讓海峽論壇深獲兩岸各界特別是基層民眾的認同。從媽祖信俗到兩岸“百姓”淵源,從最具臺灣特色的“夜市”到兩岸鄉鎮“結對子”活動……第三屆海峽論壇的系列活動充滿了“鄉土味”和“人情味”,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百姓唱大戲、唱好戲。
在湄洲島舉行的兩岸信眾共祭媽祖盛典上,一尊“黑臉”媽祖神像引人注目。“這是我們云林北港朝天宮的鎮宮之寶,”北港朝天宮副董事長蔡輔雄說,“這尊媽祖神像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出去,時隔三百多年后終于首次回娘家,這是兩岸信眾共同的幸事。”
在臺灣特色廟會上,來自嘉義的茶攤老板陳浩然告訴記者,自己種茶是承接祖上傳下的技藝,并非為了生計,更多的是送給親朋好友品嘗;這次他是第一次參加海峽論壇,為的也是讓更多的愛茶人能嘗到臺灣最好的阿里山茶。
第一次來到福建的臺中市梧棲區老人顏貽貿17日依依不舍地登上了廈金航線的輪船。臨行之前,這位已經81歲高齡的老伯告訴記者:“福建晉江是我們顏家的祖籍地,是我們的根。要趁自己還能走得動,多來大陸看看。”
坐言起行 謀求兩岸同胞共同福祉
第三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大陸方面出臺宣布了一系列惠臺新舉措,包括開放赴臺“個人游”、增設直航航班、開展常態化農產品采購、增設農民創業園和兩岸交流基地、兩岸食品安全合作等四大方面的具體措施。
消息一出,立即受到兩岸同胞的極大關注。臺灣中華青年交流協會創辦人李鐘桂博士告訴新華社記者,一系列惠臺舉措的宣布,體現出這一屆海峽論壇真正有內涵、有方向、有作為,一定會讓兩岸同胞獲益更多。“用大陸現在流行的話說就叫‘真給力’!”李鐘桂說。
赴臺“個人游”試點啟動時間剛剛宣布,在論壇大會上發表演講的桃園縣縣長吳志揚不失時機地向大陸游客推介起了自己的家鄉。他告訴大家,“我們張開雙臂歡迎大家來旅行,桃園縣準備了‘688’專案,你在桃園呆一個晚上參加相關的游程,我們提供價值688元人民幣以上的優惠措施。”
除“個人游”之外,此次大陸推出的增加兩岸直航航班、降低簽注費用、增設臺灣農民創業園、開展對臺灣農漁產品的常態化采購等一系列“給力”措施,也同樣受到兩岸同胞的熱烈歡迎。
“期盼大家有機會來臺灣,到南部來、到我們農舍來,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臺南農會代表南瀛農產國際行銷公司總經理林其福在論壇大會上發言時表示,《兩岸經貿合作框架協議》(ECFA)將臺灣18項農特產品列入了“早收清單”,現在大陸已經成為臺灣農漁特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臺灣的農民、漁民朋友們跟我一樣,不只是高興,還想能更多地參與其中。”
“從旅游到農業,從貿易到投資,從經濟到文化,這一系列舉措都是兩岸交流便捷化為主軸,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臺灣人民釋放出的巨大善意。”臺灣觀光協會副會長朱鐘宏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相關惠臺舉措的實施,不僅將使兩岸業界受益,更將令整個臺灣社會都獲益于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化發展。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鄧利娟教授認為,作為迄今為止兩岸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參與界別最廣泛、涉及范圍最廣的民間交流盛會,海峽論壇不僅坐而論道,更坐言起行,努力為兩岸民眾辦實事、辦好事。
順應民心 推動兩岸“大交流 大融合 大發展”
“我來自臺灣嘉義”;“我是高雄人”;“我的祖籍在福建漳州”;“我是第一次來大陸”;“我是曾經在大陸念書的臺商子弟”……在海峽論壇上,像這樣的自我介紹不絕于耳。歷經風雨洗禮,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洪流勢不可擋,兩岸民眾的聯系從未像今天這般緊密無間。
隨著兩岸直接全面“三通”、兩岸資金和人員逐步“相向而行”、“貴在交心”的民間交流蓬勃發展,從福建沿海海岸到臺灣本島、面積為8萬平方公里的臺灣海峽水域,已從“沖突之海”變為“合作之海”,兩岸民眾互蒙其利,受益良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會見出席第三屆海峽論壇的兩岸各界代表時,明確提出四個“一定要”的重要主張,呼吁兩岸關系“一定要前進,一定要穩定,一定要團結,一定要共贏”。這無異于是在向兩岸同胞指出當今時代我們的共同使命與關鍵任務,包含了對兩岸關系和臺灣民眾的殷切期許。
“順應民心是兩岸穩定發展的基礎,為民增利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目標。”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曾永權在海峽論壇大會上的致辭,道出了發展兩岸關系的民意指向。
聽民意、察民情、興民利。連辦三屆的海峽論壇開啟了兩岸基層民眾交流的空前盛況。而從第一屆“大陸企業赴臺投資等8項具體方案”,到第二屆“促進兩岸航空運輸業發展的7項政策措施”等,再到第三屆“開放赴臺個人游等10多項惠臺舉措”,海峽論壇更趨務實,更加注重讓兩岸普通民眾共享“和平紅利”,由此得到的認同更多更廣,品牌效應初現。
“海峽論壇從品牌走向名牌是時勢使然、民心使然。”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說,論壇的舉辦順應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這一人心所向的潮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必將得到兩岸有關黨派、團體、基層民眾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