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第三屆海峽論壇的兩岸中醫藥界人士15日在此間呼吁,整合兩岸優勢互補的中醫藥資源,合力突破歐盟“新指令”為中藥設立的“高門檻”,解決中藥在國際上遭遇的身份尷尬,共同開拓全球市場。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說,臺灣與大陸的中醫藥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中醫藥在海峽兩岸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兩岸同胞對中醫藥有深厚的感情和廣泛的需求。中醫藥是兩岸交流與合作最有特色的內容之一。
于文明說,臺灣在中藥產業運用現代科技對藥品的研發和國際市場營銷方面,有許多經驗和優勢。中醫藥在大陸醫藥衛生體制中有著重要地位和作用。兩岸中醫藥合作空間廣大。
然而,近年來中醫藥在開拓國際市場方面困難重重。上月開始全面實施的歐盟《傳統植物藥注冊程序指令》成為不少中醫藥企業不得不面對的“高門檻”。曾在歐洲占據一席之地的中國傳統中藥很可能要徹底退出歐盟市場,中藥國際化困境顯現無遺。
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邵耀華說,歐盟認為西方科學沒有實質證據證明中草藥的療效。另外,歐盟也十分看好自身植物藥市場的發展前景,德國投入中醫藥研究多年,因此為保障自身產業的發展,歐盟出臺了相關“指令”。
歐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藥市場,占世界植物藥市場份額40%以上。中藥在歐盟未取得合法身份,意味著作為傳統植物藥的中藥將無緣這個市場。
“其實,中國的市場已足夠大,你可以不用管全世界怎么看中國的傳統醫藥。但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需要發揚光大,兩岸要齊心協力推廣中醫藥。”邵耀華說。
他表示,中醫現代化是首要目標,即用現代科學技術證明中醫藥的療效,解釋“中草藥到底是什么機制在治病”。兩岸合作應完善中醫藥的臨床證據,制定新的中醫藥標準,“可引進新證據,比如用基因研究療效”,從而打破歐美市場藩籬。
中醫藥的理念是中國哲學辯證法的體現。中醫重調理,西醫重治病。中國幾千年穩定的文化體系使中醫得以傳承。由于西醫有很多病無藥可治,中醫擅長的預防領域恰好是西醫的弱勢所在,中醫因此有足夠的生存空間。
根據海協會和海基會去年12月在臺北簽署的《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雙方同意就中藥材品質安全保障措施、中醫藥診療方法研究、中醫藥學術研究及其他相關事項進行交流與合作。
目前,臺灣90%的中藥材從大陸進口。大陸官方已對出口臺灣的中藥材質量進行監管。邵耀華說,這個協議為兩岸中醫藥界協作拓展國際市場搭建了堅固的平臺。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臺港澳交流合作中心主任王承德說,根據協議,兩岸可以共同開發新藥,且資質與臨床研究互認,加速產品上市規劃。兩岸已成立中醫藥交流合作推動小組,整合兩岸科研院所與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產學研交流,包括中醫藥醫療、教育、科研、文化、貿易等各個方面。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后期,兩岸中醫藥界就開啟了教育領域的交流,且從未間斷。王承德說,中醫藥交流是兩岸交流中起步最早的領域,雙方感情深厚。兩岸將發揮中醫藥優勢,針對重大疑難疾病,面對國際市場共同研發新藥,在應對腫瘤、重大傳染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開展合作。(記者李惠子 付敏)
[ 責任編輯:馮存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