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南省臺辦、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海南省文聯主辦的首屆“兩岸詩歌高端論壇”,4日結束了為期三天的會期。來自兩岸的近40位詩人參會,羅門、蓉子、李少君、楊克、潘維、譚五昌、方明、林于弘、張德明、江非等23位參會兩岸詩人聯名簽名發表了《海南紀要:創造中國新詩的現代性》。全文如下:
從1917年誕生以來,中國新詩已經走過了90多年的發展歷程。90多年來,拋棄了古典詩歌既定的格律、文言與辭藻的中國新詩,始終在尋找著屬于自己的特定身份。但由于政治、經濟、文化乃至戰爭等因素的干擾,新詩一直為內與外的各種壓力所圍困,新詩的探索和努力不斷被打斷。在全球化的歷史語境下,奠立中國新詩的審美個性,創造中國新詩的現代性,打造屬于這一文學文體的精神品位,讓中國新詩成為世界詩歌森林中的一顆參天大樹,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兩岸詩人、詩評家的共同思考和探討下,我們形成如下共識:
中國新詩應回歸“中國”。90多年來,中國詩人始終都把西方詩人作為最好的老師在頂禮膜拜,把西方詩歌作為最高的美學范例進行模仿與借鑒。在中國新詩作品中,我們隨處都可以西方詩歌的蹤影,不少新詩作品其實正是西方詩歌的中文版,不少詩人把成為“中國的普希金”、“中國的里爾克”、“中國的奧登”等作為自己的詩歌理想與目標。中國新詩在追隨西方的道路上走得太遠了,因為一味追隨西方,中國新詩長期以來缺乏對自我身份的主動建構,長期以來都沒有自己的獨特美學標簽,中國新詩在世界詩歌舞臺上也一直未能展現自己的曼妙身影,沒有發出自己獨特的藝術之聲。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大幕已經拉開,中國新詩即將走向自己的百年華誕的歷史性時刻,我們主張,中國新詩首先要回歸中國傳統,要塑造自己的中國趣味和中國品格,要將呈現“中國性”作為審美表達的最高目標。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