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1日,兩岸及港澳青年學生在滇緬抗戰博物館“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墻前合影。(中國臺灣網 楊永青 攝)
中國臺灣網5月27日消息 云南騰沖古城,曾演繹了中國遠征軍壯士每推進一米就犧牲七名戰士的慘烈故事。1944年9月14日,遠征軍經過127天的血戰,全殲日軍,騰沖成為全國淪陷區中第一個光復的縣城,但建于明朝洪武年間、歷經500多年風雨的騰沖石城全部被毀。六十多年過去了,騰沖這一浴火重生的地方,如今展現出一片祥和、安康、繁榮的景象。但騰沖人民沒有忘記遠征軍,國殤墓園、滇緬抗戰博物館、松山抗戰遺址等靜靜地講述著當年英勇犧牲抗日將士們的光輝事跡。
20-21日,兩岸及港澳青年學生一行20人走訪了云南騰沖及周邊的紀念場所和抗日遺址,他們拜謁了國殤墓園,瞻仰了辛亥革命先驅張文光紀念亭、李根源故居、艾思奇故居,走訪了松山抗戰遺址、滇緬抗戰博物館等。
走訪松山抗戰遺址
兩岸及港澳青年學生一行于20日一早出發,趕赴龍陵縣松山抗戰遺址。松山戰役是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現在的松山戰役遺址,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戰場遺址之一。主要集中在臘勐鄉大埡口村東、西兩側的松山山頂一帶,范圍約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黃土坡等大小七個高地上,地堡、戰壕、彈坑等隨地可見。其中較重要的足跡有:松山主陣地我軍坑道作業遺跡及大爆炸坑;滾龍坡、鷹蹲山等戰場遺址;日軍發電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遺址等。
因山路蜿蜒,天降大雨,騰沖到松山的往返路途耗時11個小時,有的同學已經輕微暈車。可想到當年的那段艱苦歲月,天天都在下雨,將士們衣不遮體,無處避雨,缺乏食物,疾病纏身,同學們都覺得此行走訪松山遺址的經歷太珍貴了,無不感嘆沒有先烈的英勇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如今的幸福生活。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生吳景鍵從上松山開始便沉默不語,到達每一處遺跡他都會親自下去查看,時不時用手觸摸下地面,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英烈。
拜謁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位于騰沖縣城西南的來鳳山北麓,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戰斗中陣亡將士而建的墓園,目前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也最完整的抗戰時期正面戰場陣亡將士紀念陵園。此陵園是由辛亥革命元老、愛國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辭“國殤”而題名。
陵園主體建筑忠烈祠坐落在甬道盡頭的高臺上,臺前正中刻“碧血千秋”四個大字,為蔣中正所題,李根源書寫。兩側墻壁上鑲嵌抗日陣亡將士名錄碑七十六方,刻有九千烈士的姓名。忠烈祠的背后是相對高度31米的小團坡,坡頂立有高10米的紀念塔,塔身正面鐫刻著霍揆彰的題書“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光復騰沖陣亡將士紀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蔣中正題、李根源書“民族英雄”四個藍色大字,其余三面為騰沖抗戰紀要銘文。以塔為中心,輻射狀地把坡體分為六個等分,每個等分都代表一個師,密布著墓碑。整個烈士冢共立墓碑3346塊,其中包括戰死的援華美軍人員。
21日上午,12名兩岸及港澳的大學生神情肅穆,三鞠躬后向紀念塔敬獻鮮花。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蔡秉憲來自臺灣,他在拜謁后接受采訪時表示,“作為后輩,我們想對逝去和健在的英雄們說一句,你們的名字也許不為人知,但你們的功績將永世長存!”
[ 責任編輯:楊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