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7日在成都舉行,圖為兩岸學者在“大陸‘十二五’規劃與‘黃金十年’” 專題研討會現場(中國臺灣網 李徽 攝)
中國臺灣網5月7日成都消息 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7日在成都開幕。兩岸如何抓住“十二五”與臺灣“黃金十年”的規劃,共謀戰略性合作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學者關注焦點。與會人士普遍認為:作為兩岸戰略性規劃,只有真正了解臺灣中長期經濟發展構想(黃金十年)與大陸“十二五”規劃相契合的意義,針對性地完成產業合作對接,兩岸的深層合作方才具有著力點,兩岸共同繁榮的夢想才有可能實現。
在全球經濟結構在平衡的背景下,如何在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準等各個領域做好準備迎接挑戰,是兩岸共同面對的課題。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顧瑩華表示,臺灣未來的黃金十年將與大陸有密切的關系,因為在兩岸關系改善以及ECFA的簽署下,兩岸經貿的連結將加強,加之大陸已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臺灣應該充分掌握兩岸經濟合作的機會,達成“黃金十年”的發展目標與愿景。
“兩岸應重點在品牌、新興產業、服務業和雙向投資幾個方面率先邁開步伐。”ECFA是推動兩岸經貿關系的重要機制,但不只局限在關稅減讓及市場開放,“產業合作”才是重點。兩岸的經濟發展模式均需要轉型,若兩岸可以分工合作,對兩岸的經濟發展均有非常大的幫助。
臺灣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莊弈琦指出,大陸過去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雖然已取得重大進展,尤其透過大量投資的資本累積與快速工業化,但也面臨許多的問題,包括勞動生產力與附加價值率偏低、城鄉區域不均的擴大等,而“十二五規劃”正是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外貿加工的轉型與升級,擴大內需及發展服務業。
特別是大陸“十二五”規劃中提到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與臺灣中長期經濟發展構想中所規劃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服務業有許多共通之處,如綠色能源、電動車、云端、物流服務等,兩岸可以進行互補性合作。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認為:迎接“十二五”規劃機遇,臺灣應著眼于全球產業發展趨勢與兩岸產業轉型升級方向,充分利用大陸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擴大內需的機遇,逐步改變過去以兩岸臺商為主、以“臺灣接單、日本進口、大陸生產、海外銷售”的產業交流方式,逐步向“兩岸合作、共同創造、全球銷售”的新方式轉變。特別是兩岸在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領域的合作,或可成為下一階段的重點。
廈門大學臺研院副院長鄧利娟認為,雖然擁有兩岸和平發展與ECFA簽訂,以及大陸“十二五”規劃的多重機遇,也不應忽視臺灣“黃金十年”面對的挑戰:企業轉型升級瓶頸、財政惡化等窘境,很可能成為臺灣重振經濟之夢的巨大阻礙,需要倍加努力。
放眼未來十年到幾十年的兩岸產業的戰略合作,既有時不我待之急迫,也需循序漸進之穩妥。張冠華認為:在當前兩岸關系形勢下,推動兩岸產業的合理布局,應本著先易后難、先局部再整體、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他特別指出:在近期,兩岸應先重點選擇兩岸互補優勢明顯、處于新興發展階段的產業或細分行業進行合理分工布局,在已有試點的基礎上穩步推進。(記者 李徽)
[ 責任編輯:李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