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邁向“書同文字”有助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感
馬英九日前出席“2010文藝雅集暨風華再現”聯合特產時表示,傳承中華文化是他必須達成的使命與責任;他在臺北市市長任內,首度舉辦“漢字文化節”,熱切推廣、發揚漢字文化,乃是為傳承中華文化,是一種基于文化本位的考慮。馬英九也期盼,大陸采納“識正書簡”做法,希望兩岸交流能促使更多人認識正體字。
眾所周知,馬英九在臺北市市長任內,對于漢字文化議題也投入不少心力。而目前臺灣“中華文化總會”,除了努力申辦將漢字列入 “非物質性”世界文化遺產,以及推展種種兩岸漢字文化藝術活動外,也正在結合學術企業界的力量,嘗試進行 “云端科技辭典”的編纂工程,相信這個工程的順利實現,對于全球華人來說,都將是莫大的福音。
然而,海峽兩岸的人民明明是同文同種,同祖先同歷史,僅有一海之隔,如今卻使用著兩套文字系統。經過50年來各自發展的結果,對于兩岸的青年學子而言,早已形同陌生的文字,實為憾事。書不同文,是目前兩岸經貿文化交流上的障礙,也是半個多世紀以來深藏兩岸同胞心中的隱痛。面對此種“書不同文”的窘境,不少專家學者常構思化解之道。
想要達到兩岸 “書同文字”的目標,就現階段情勢來看,自非可一蹴而就的。目前的當務之急,是面對現實,認清問題的癥結,舍異求同,加強溝通。大家必須敞開胸懷,站在為華夏文化奠基的歷史高度來看問題,并伸出友誼的手。大陸方面不妨考慮推動“識正書簡”措施,而臺灣方面也應立即實施 “書正識簡”措施,互相承認,接納對方。這只要在兩岸中小學教科書內,將課文中所出現被簡化過的簡、正體字集中附在書后,并逐字以括號注出其所對應的正、簡體字便可奏效。唯有如此,方可望真正達到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的交流宗旨。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