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9月17日北京消息 兩岸鄉村座談作為兩岸基層鄉村的對話交流平臺,于2009年7月首度成功舉行。時隔一年,在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開幕前夕,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負責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介紹了一年來兩岸鄉村交流合作取得的積極成效,并表示,兩岸鄉村座談在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向縱深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提供了有益經驗,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發揮了特殊的開創性作用。
在兩岸經濟關系中,農業交流與合作在諸多產業中最自然、最持久、最具合作基礎。兩岸農業交流始于上世紀80年代,近幾年雙向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領域進一步拓寬。目前,大陸在16個省(區)市設立了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25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大陸對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已達22種,并對34種臺灣產農、漁產品正式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使臺灣基層農民兄弟廣泛受惠。
在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為了讓兩岸民眾分享兩岸直接交流與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與臺灣省農會,在2009年7月為兩岸鄉村和基層農民搭建起一個全新的交流平臺——兩岸鄉村座談會。
“兩岸近60個鄉村的基層代表首度面對面,通過對口‘結對子’進行了直接交流,最后結成30對友好合作對子,兩岸農業團體也建立了日常溝通機制,并形成了《兩岸鄉村座談共同建議》。”該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負責人介紹說,“共同建議”首次詳細規劃了今后一段時期兩岸在鄉村農業領域加強交流的內容和方式,引導兩岸農業交流向深入基層的方向發展,被與會臺灣學者稱為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好事情。
據了解,結對子這種想法最初正是源于兩岸農民的需要。一年多來的實踐也證明,這是一種非常好、非常有效的交流合作形式,通過直接的溝通、相互幫扶,實現了真正的合作共贏。源于兩岸農民需要的對口“結對子”,在實踐中逐步發展成為兩岸農業合作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
今年5月11日,大陸首個有臺灣農民加盟的農民專業合作聯社——漳臺農牧專業合作聯社在福建漳浦縣成立;7月4日,臺灣農會首次在島內開班培訓大陸農民,19名臺灣農業帶頭人在臺中縣大甲鎮休閑農場,為廣西首期農民臺灣培訓班進行為期10天的授課;江蘇南京市江寧區橫溪鎮與臺灣云林縣西螺鎮農會,福建漳平市永福鎮和臺灣南投縣鹿谷鄉等通過結對子,均開展了定期互訪和技術交流活動。
“結對子是一種非常適合兩岸現實和兩岸民眾習慣的交流方式。在沒有正式開始經濟合作之前,先在感情上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感情有了,其他的也就順風順水了。”該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
據該負責人介紹,兩岸與會代表在首屆座談會上,還就“將兩岸鄉村座談確立為兩岸基層鄉村對話交流平臺,并長期、穩定運作”達成共識,組建了兩岸鄉村座談秘書處。
“這是尋求構筑兩岸長效合作機制的一種新探索,”該負責人說,之后一年多的時間中,大陸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與臺灣省農會把兩岸基層交流作為一項主要工作,互換兩岸鄉村民眾意見,定期商討“結對子”進展中的一些問題,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日常協調溝通工作機制,務實推動了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向深層次發展。
第二屆兩岸鄉村座談將于9月19日在江蘇昆山開幕,該負責人滿懷信心的表示,本屆座談活動一定會取得更多的對話成果,從實質上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進一步邁向深入。(記者 張弛)
[ 責任編輯:張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