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9月6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今天,“2010年兩岸文化論壇”在臺北舉行,兩岸藝文界精英分成“文創產業與市場”、“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和“文學與小區總體營造”等4組展開對話。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戴嘉枋在“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分組座談中指出,兩岸沒有語言上的障礙,文化交流更容易深入。他建議,雙方藝術院校應加強校際交流,并承認雙方學歷和互招學生,進而推動兩岸文化藝術繁盛的局面。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以美術交流來說,不但提供藝術創造的相互激賞,也有助于增進兩岸民眾的文化共識,美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兩岸互辦美術展和藝術博覽會,范迪安說,大陸美術學界對1950年以后臺灣的現代水墨運動,以及當代的新媒體藝術、設計藝術等,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兩岸的交流甚至改變了西方學界對20世紀大陸與臺灣藝術認識的盲點與偏見。
臺灣資深戲曲工作者、國光劇團顧問貢敏說,兩岸交流以文化為先驅,戲劇演出則是先行者。他表示,兩岸戲曲活動交流,讓臺灣觀眾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大陸表演藝術家來臺遇到更多心靈相通的藝術知己,“老實說,這比區區的演出報酬有意義多了”。
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尚長榮以京劇為例指出,它就像黃皮膚、黑頭發一樣,已成了中國人的標記,只要二胡拉起,西皮唱響,京劇這一條中華民族共有的經脈就會被觸動。尚長榮表示,在兩岸文藝交流日漸頻繁的態勢下,臺灣京劇名家魏海敏、李寶春、吳興國已成了大陸的舞臺常客,更讓大陸戲迷有久違知音的感覺。他認為,比起政治與經濟,凝聚文化力量的京劇,更能有力的將兩岸民眾心手相連。不過,京劇更應該融入政治、經貿和旅游,因為京劇對促進這些領域的發展,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中國臺灣網 吳斌)
[ 責任編輯: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