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井水清又清,舉杯井水敬親人……”侗族姑娘歐文戀頭戴精美銀具、身著五彩服飾,和伙伴們一起唱著名揚海外的侗族大歌。余音未落,10位來自臺灣南投縣的布農歌者唱起同樣著名的“八部合音”。
雄渾含蓄的男性合唱與嘹亮優美的侗族民歌交相輝映,將作為“情系八桂——兩岸文化聯誼行”18日主要活動的“中華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點綴得精彩紛呈。
“廣西的壯侗民歌和臺灣的少數民族山歌都是以多聲部演唱為主要特色。放眼全中國,只有桂臺兩地的民歌才有這樣驚人的相似。”廣西藝術學院教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副會長楊秀昭說。
這位畢生致力于民歌藝術研究的學者向參加“情系”活動的150余位兩岸文化界人士,介紹和展示了統稱為壯侗民歌、也被譽為“八桂大歌”的壯族嘹歌、瑤族山歌、苗族情歌和侗族大歌。風情各異的歌調、曲詞,以及獨具特色的多聲部合唱技巧讓在場嘉賓大呼過癮。
“這與臺灣高山民族擅長和喜愛多聲部演唱的傳統十分相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吳榮順說,“盡管從文化內涵來看,壯侗民歌注重交流、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歌唱’;臺灣少數民族山歌重視向神告白,是‘人與神之間的歌唱,但是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這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彩之處。”
《到了木棉樹》《山中竹筍才冒尖》《木葉情歌》《高山井水》……忽而清亮忽而婉轉的壯侗民歌,《回家歌》《打獵歸來歌》《祈禱小米豐收歌》……渾然天成的布農合音,交織在一起,久久回蕩在會場內。
“在我聽來,桂臺兩地民歌最大的相通就是接近自然、源自生活。”家住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歐文戀說,從布農歌者的歌聲里,自己又聽到了“大山的聲音”。
參與演出“八部合音”的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文化協會總干事王國慶也對壯侗民歌贊不絕口。“第一次來廣西遇見這樣的驚喜,讓人很感動。尤其是廣西的少數民族民歌藝術保護得很好,值得臺灣借鑒。”王國慶說。
研討會接近尾聲,歐文戀和伙伴們與寶島來客手拉手、圍成圈,跳起侗族迎賓的“多耶舞”,布農歌者則唱起《快樂的原住民》,以歌相和。載歌載舞間,“情系”團員們紛紛舉起相機、攝像機,留住這美妙的一刻……(記者趙博)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