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嘉女士名字里的“嘉”字,來源于她的故鄉嘉義市。從小媽媽就在嘉義市政府上班,市府大樓對她而言,也變成像游樂場一樣的場所。提起故鄉嘉義,若嘉低頭想了想,說:“其實有點像廈門。”大學讀書時就離開嘉義,十幾年來從歐洲輾轉東南亞,從東南亞再到大陸各地,最后,若嘉在廈門停了下來。她說自己并不確定是不是會一直留在這里,但“這里離家很近,空氣里也總有家的感覺。”或許是廈門太讓人有歸屬感,原本是自由職業者的若嘉,目前已經籌劃在本地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店鋪了。
從游客變成住客
來廈門之前,若嘉的上一個居住地是上海。作為臺灣人最喜歡的大陸城市,這里風情萬種,令人流連。而若嘉告訴記者,每到一個地方,她都會住在舊舊的巷弄里,與尋常市井人家一樣,踮著腳進菜市場買菜,操著半生不熟的當地方言與攤販討價還價。“要體會一個地方,就應該與當地人生活在一起。繁華的商業區其實哪里都一樣,毫無個性可言”。
而在一次與朋友結伴而行的八閩之旅中,若嘉途經廈門,短暫的一兩天旅程之后,她對這座城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看看這里的人,講著跟我一樣的話,是不是也有一樣的生活”。金融專業背景的若嘉從事自由職業,因此換個地方生活對她而言,比一般人要簡單許多。“我提著兩個皮箱就來了,然后一住兩年。結果發現,走小三通回嘉義看媽媽,很方便。”記者向若嘉介紹了一些南臺灣鄉親在海西打拼的故事,若嘉笑說,自己既不是來廈門打拼事業的,也不是來這里尋找愛情,“就是覺得,在廈門生活很舒服”。
“廈門適合做離岸金融”
在廈門生活的臺灣人很多,不少人拖家帶口甚至是一幫生意上的朋友相約來到這里,他們的生活圈也自然以在廈門的臺灣人為主。若嘉則是異類。“嘉義人重朋友講義氣是真的,不過我覺得人在哪里,就要融入當地。身在廈門,我就拿自己當廈門人。”于是若嘉如今的朋友,幾乎全都來自大陸,她并不喜歡跟老鄉“扎堆”。只有今年海峽論壇上嘉義市長黃敏惠在廈門行銷嘉義文化、觀光時,若嘉才被以前的老同學抓到,跟在廈門的嘉義鄉親們聚了幾次。
若嘉在海外讀書時主修金融,也有豐富的金融行業從業經驗。因此她對廈門金融行業的發展特別關注,對海西在金融領域“先行先試”頗有自己的一番見解。在她看來,金融行業業務類型眾多,除了積極吸引臺資銀行落戶海西,開設分行之外,培養一些特別的金融業務非常重要。“海西要形成在兩岸有影響力的區域金融中心,這個地方除了福州外,就是廈門。”在若嘉看來,廈門要搶跑,可以先行開離岸金融業務,再慢慢打造離岸金融中心。“因為廈門的金融實力沒法跟上海這樣的地方較量,但是離岸金融恰好不要求很強的經濟實力。”若嘉解釋說,廈門法律體系比較健全、交通通訊發達,也有比較好的政策優惠,這些剛好就是發展離岸金融的優良條件。
“店開得好,我就一直在廈門了”
若嘉頗有浪子情懷,不受工作束縛的她,喜歡四處跑。從2008年春夏來到廈門,至今已有兩年多,那么這里究竟是不是她的目的地呢?“哈哈,我想有興趣開店,就意味著愿意在這個地方生根。”做了這么久自由職業者,在廈門的若嘉,最近終于打算告別“自由”,用開店的方式“束縛”自己。據她解釋,開店的打算其實是被廈門的氣氛所感染。“廈門那種老城區的氛圍特別沉靜,好像太陽東升西落對它都沒有什么影響。如果有一家店,可以每天坐在那里守著它,感覺很妙。”若嘉說,比起旅游,廈門更適合長居,讓人有一門一戶去探尋的心情。
“其實我沒什么特別經歷。”若嘉對記者強調,自己并不是典型的“南臺灣人在海西”,“但是現在也在往這個方向靠攏了。”打算開店的若嘉,雖然還沒想好要開一家什么樣的店,但是她已經開始進行 “市場調研”了。她花很多的時間去考察不同類型的店鋪,餐飲店、咖啡館、書店……用她的話說,要找到與廈門的城市氣質最為契合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開店之后,“我就更像個廈門人了”。若嘉認為,廈門最舒服的地方在于,即使是要為了事業去努力,也能讓人保有對舒適生活的熱情。(記者 燕子)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