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示:
董夢杭,2008年,畢業于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現為該校國際新聞專業研究生。2009年9月,董夢杭受臺灣中央大學之邀,在該校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做研習生半年,她是大陸赴該臺灣中央大學研習的第一位研究生。新華網臺灣頻道從今天開始刊登董夢杭在臺灣半年的所見所聞和所感。
臺灣人有意思的口頭語
林志玲
提到臺灣人,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我在同學中做過一個調查,70%的人眾口一詞——“嗲”!不過也不是所有的人說話都像林志玲,但他們說話的語調確實和大陸人不太一樣。
然而,剛到臺灣時,讓我不習慣的并非這種所謂的語調,而是那些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口頭語。
“不會”是用的最頻繁的兩個字。
記得剛到臺灣,接機的同學幫我提行李箱,到了目的地,我當然是要表示感謝了。 “謝謝您!真是太感謝了”
“不會!以后有什么事情盡管找我。”
嗯?不會?什么意思?搞得我一頭霧水。但畢竟剛認識,所以沒好意思問。
到了宿舍,室友代我忙前忙后,我再三表示感謝,她們也不停地說“不會”。
“怎么回事?為什么大家都說這兩個字?是不客氣的意思嗎?”我心里不停地自問。
后來,和室友熟識了之后,才把自己的疑惑告訴她們,“你們為什么經常說‘不會’呀?” “‘不會’就是對謝謝的回應啊” “我們常說‘不客氣’或者‘不用謝’,那‘不會’是什么意思啊?”我問。
兩個臺灣室友你看我,我看你,想了半天才有所感悟地說:“好像是‘不會麻煩到我’的意思。總之,也不知道為什么就簡化成‘不會’了。反正在臺灣大家都這樣說。”
的確,如果你去臺灣,臺灣人對你說“謝謝”,如果你回應“不會”,他們的反應會很正常;而如果你回應“不客氣,或者不用謝”,對方準會遲疑一下,然后才會恍然大悟。
除了“不會”之外,臺灣人還有很多口語習慣。比如,說話愛在最后加上“的啦”,比如,“也不是這樣的啦”;愛用“超”字,比如“超棒”、“超贊”、“超好吃”;早晨見面無論熟識與否都會互問“早”;說話中總免不了帶幾個英文單詞,即使宿舍樓管阿姨也是如此;見面總免不了夸獎別人,尤其是對女孩的漂亮從不吝嗇夸獎,像“你真的好漂亮啊”,“你真的超有氣質”。
也許我們也是這樣,也有很多讓別人看起來很有意思的口頭語,只不過用的多了,就習慣了。
[ 責任編輯:田云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