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石獅市博物館舉行的石獅航海科普專題展覽中,有不少珍貴資料是首次向公眾披露,最值得一看的莫過于蚶江“林謙記”船行刻章集。這些珍貴的刻章有21枚之多,是當時船隊交接的憑證,現在則成為“蚶江鹿港對渡”最重要的史證。
據史載,唐代時泉州、廣州、明州和揚州并稱我國四大貿易港口,到宋元時代,泉州港發展成為世界最大貿易港之一,蚶江已經是“居民稠密,蕃船所經邊海之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以后),蚶江與臺灣鹿港對渡,這是蚶江對臺灣經濟貿易的全盛時期。在展覽中一本名為“針路簿”冊子也記載,從臺灣運來福建的貨物,既有大米、水果、楠木、硫黃、酒精等傳統商品,還有機制白糖、海產品、魚干、臭土、火柴、水泥等。而運往臺灣的有竹、瓷、藥材、冥錢和陶器等商品。
蚶江“林謙記”船行創始人林德財后裔介紹,“林謙記”船隊擁有謙益號、謙順號、謙全號等船舶,來往于鹿港、梧棲間。解放前曾在“謙順號”上擔任船長的林敦恩老先生回憶說,當時船舶從蚶江出發,來往于臺灣鹿港、梧棲間,蚶江航線對臺貿易的貨物主要是糖和龍眼干,如未載滿就泊福州裝杉木、茶葉等相關貨物。林敦恩說,福州是當時聞名的三大茶市之一,來自福州歐陽康的“生順”茶棧與“林謙記”聯手,到臺灣選購優質高產的茉莉花苗,為福建花茶的盛行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此次展示的“林謙記”船行刻章是當時船隊交接的憑證。刻章有21枚之多,均由壽山石、鐵、木等刻成,粘上印泥,蓋在宣紙上,個個依舊十分清晰。其中有一枚印信是“石碼謙記”,據林敦恩老先生介紹,這是“林謙記”船隊在漳州龍海石碼設立分號采用的印信;而“泉州金永安公司”則是“林謙記”船隊在泉州南門那里設立公司的印信。
石獅博物館館長李國宏說,這些印章是清朝石獅航運史發達的有力佐證,印章作為當時船隊交接的憑證,大多在賬目結算、貨物移交時廣泛使用,也是見證石獅與臺灣的商業往來的重要史物。(吳金森 李琳毅)
[ 責任編輯:張曉靜 ]